飞机上的环境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22:35:28 阅读 9449

“飞机”上的环境心理学。

导语:那个印象中完美谦和,人与人之间温润有礼的中国,似乎只存在于童话绘本中。

你国人又在飞机上打架了”,“贵国人能不能在公共场合自重一些?”社交网络上的“你国”和“贵国”几乎已经成了跟公众场合不文明行为划清界限并表示愤懑的流行词,尤其在最近短时间内就发生了两起飞机上打架的事件。中国乘客向亚航空姐泼开水的“泡面”事件云烟未散,另一班由重庆直飞香港的国航ca433航班,机上前后排乘客之间发生肢体冲突,万米高空内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争执的无非是小事:前排两名女乘客嫌后排小孩太吵,后排乘客责怪前排座椅影响了他们。几名乘客因此在飞机上大打出手,飞机差点因此返航。

抵达香港后,香港**立即介入处理。

热水泼空姐、扬言炸飞机、航班上打架……众声哗然之时,带悲观色彩的“国民素质论”争议声总能成为压过一切娱乐头条的热门讨论。

但,中国难道不是素来的礼仪之邦吗?如果不是社交网络这些年的兴起,我们没料到关于中国某些人公德心的侧漏已被聚焦放大到如此不堪境地。

被孩子们翻得和安徒生一样熟的《玛丽波平斯阿姨》故事里,曾记载过一次短暂的中国之旅,孩子们读到的是一个青石板街道上,处处作揖,谦和而礼仪至上的老中国。那个印象中完美谦和,人与人之间温润有礼的中国,似乎只存在于童话绘本中。

霸气外露”的旅行团。

在欧洲一些酒店,但凡中国旅行团到访时餐厅门口甚至会有标识牌“警告”可能会被吵到。

某个资深导游曾有句业界名言:“心太软就带不了中国大陆某些团。”据说在一些国外机场,只要有咱们某些同胞旅行团所在的角落,那里会忽然变成另外一个国度。

而在机场和飞机上,因航班晚点要把机场地勤的领子揪下来,若无其事地把飞机上的餐具塞进包,对空姐出言不逊,因为理念里出门在外要“互相照顾”,于是非要坐在一起而且大声聊天引人侧目的“亲友团”等等这类现象,这些年我们已经听得快麻木了。

二十年前,三毛在西班牙给故乡来的旅行团做翻译,她目睹同胞们出门在外“大义凛然”地拒绝给小费,在安静的餐厅里大声划拳,跑去买水果时,常拼命捏水果被轰走等等行径,怀着“爱之深,忧之切”的心情写下那篇《亲不亲,故乡人》,二十多年后,情况其实好转,但人数的几何级增加和互联网的威力,依旧放大了这一切。国外酒店服务员最反感的往往是大吵大闹甚至还有可能吸**的美国青少年团,中国一些人留在客房里的方便面味也比印度人喜欢吃的咖喱味和黄姜粉味容易除掉。

公德和私德的能量守恒。

先降雨于公田,再润及私田”是《诗经》里一个农夫在田间的祷告词,但“上苍先恩泽于公田”这样的公德至上标准,并不是当今国人脑中的主旋律。对于千年来接受“孝文化”这种私德熏陶的中国人而言,在家里,一个人可能是膝下孝子和为人厚重的父母、仗义的亲戚和诚恳的朋友。但在走出家门的公众场合,在个体的道德形象暂时为人群所淹没时,人们时常能发现在飞机,餐厅机场地铁等公众场合有一小部分人刚刚还对着孩子及家人轻言细语的人,忽然间成了占座、插队、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以及对服务行业从业者出言不逊的失德者。

在中国,“百善孝为先”的“孝”被无限地强调,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私德。一个“孝”字,包含了家庭里对父母之孝以及职场上的君臣之孝,但到了身边的一草一木和那些个体面目隐没于公众不被强调的时候,不属于自己的或者是跟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在一小部分中国人那里这种敬重之心的“孝”就被放弃了。

欧美人重公德胜于私德,而中国某些人是恰恰相反的价值观。如果习惯了长幼有序的生活,到了国外,发现那些在外面彬彬有礼的中年人,宁可去非洲救济难民,也不肯赡养自家老人,每年去养老院探望一两次足够,亲友之间没有帮忙的义务,老人帮忙照看孙子辈可以按小时收钱等等,大概也足以让人目瞪口呆。

对内私德完美,对外公德缺失。中国人的亲友之间的忠孝第一和在外的“不拘小节”,是否真的如人所说,两者之间存在一种能量守恒定律,只能无奈地顾此失彼?如果一种文化是以契约为主,遵守公共约定,是否必然会丧失另一种文化以情感为主,更重视人情之间模糊而感性的联系?

三万英尺上的心理学。

不过,三万英尺云端之上,除非你是最痴迷的飞行爱好者,诸多因素的确是情绪失控的诱因,有多少人会对火车和飞机上座位之间那条**的三八线耿耿于怀?座椅的扶手被邻座的乘客占用,自己的手臂却无处可放的经历想必都经历过。最近倒是有个一家名叫soarigami的公司,宣布他们正在开发一种薄如信封的产品,准备2024年上市,可以解决飞机上的抢扶手问题。

这种新产品像折纸一样罩在扶手上,装置中部高起的部分正好充当了分界线,将扶手一分为二。这样,相邻的两位乘客就可以共享一个扶手了。发明者称,这是解决客机座椅扶手之争最文明最合理的方式了。

看起来好似是鸡肋一样的无关紧要发明,这种发明的创作动机倒是说明,飞机上的三八线问题已经早已由来已久。有趣的是,这家生产“扶手神器”的公司,还曾经生产过“膝盖保护器”——是一个限制前排座位乘客将座椅过度向后靠的夹子。但该产品一经推出,就出现了反对的声音,称这是对前排乘客自由的限制。

前排后排椅背、邻座扶手、婴孩的啼哭、狭窄的通道,飞行经验丰富的商务人士和旅行者也许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飞行中这些由于高密度产生的负荷,带来仍然是舟车劳顿的疲劳和压力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觉负荷量有个别差异,密闭空间内,很多人会放大一件小事的感官体验。

环境心理学又被称为“人类生态学”,这的里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物理环境的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个人空间。上世纪60年代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的一项关于人口过剩的重要研究。他发现,老鼠所在的空间越拥挤,它们就越好斗,表现出“疯狂的过度活跃”或“病态退缩”等“行为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

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过多刺激下会体验到感觉超负荷,而高密度可强化社会行为,不管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在飞机上的情绪失控全然符合失控理论——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不过人们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间。

密闭空间里的温度和空气质量也一样关系到暴力行为指数。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在高温室内的面试比在常温室内的被试易于对他人做出不友好的评价。

而心理学关于个人空间的研究领域有一组有趣的数据。2024年e.霍尔把个人空间的距离划分为4种:

第一种是爱人和亲人之间的亲昵距离,0~18英寸;第二种是朋友之间的个人距离,18英寸~4英尺;第三种是社会距离,4~7英尺,第四种是公众距离,15~25

英尺,比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的规则。一旦这些距离尺度被破坏,反感就接踵而来。

几年前《时代》杂志曾报道过一家叫hitwise的公司在12周时间的互联网上做的统计实验。在1500种恐惧中,你很难想像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居然只位列第四,而位列恐惧排行榜前三位比死亡更让人害怕的分别是亲密和黑暗,还有——坐飞机。

只不过,这个统计实验结果里坐飞机所包含的“恐惧”,到了中国,还被赋予了除安全因素之外新的东西。

**:经济观察报作者:秦镇。

环境心理学

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 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谁?1.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爱护人,进而实现人对美的需要的实现。没有人的危险而是保护人 爱护人,解决外界环境与人的冲突是所有设计分支学科的共同目标。因此环境设计师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以更好地为其服务。园林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

环境心理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为 1 把环境 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 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 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直接 于实际研究。3 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 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 富有...

环境心理学

2010 2011年第一学期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人民公园游客行为习性。满意度调查 小组成员 马雪阳 080907217 潘本固080907221 王秋艳080907227 徐倩倩 080907235 杨贺军 080907236 杨鹏 080907237 杨晓丽 080907238 张帆 0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