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17:32:28 阅读 6867

一.名词解释。

1. 青少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年龄特征的科学。

2. 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矛盾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3. 青少年期:又称青春发育期,处于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具体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身心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在我国,青少年期一般定在11-12岁至17-18岁,是由少年期和青年前期共同组成的,处于青少年期的个体被称为青少年,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学生。

4. 真实验法:又称实验室实验法,是研究者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进行的实验。

5. 测验法: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6.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体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和思维等心理过程。

7. 认知结构:是构成认知的几个心理成分按照特定的关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8.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9. 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

10. 人格:个体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11. 自我同一性:本来是指证明身份,这里指个体尝试着把自己与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不同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12.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认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它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识三种形式,分别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13.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性别角色由社会文化影响而产生并非天生的。

14. 性意识:是对性的认识和评价,具体的讲,是个体根据社会和群体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15. 人际交往:由协同活动的共同需要引起的交往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认知及相互作用的复杂多变的过程。

16. 人际关系: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

17. 心理断乳:青少年要求在心理上摆脱父母的控制的现象。

18. 压力:就是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感三者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

19.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20. 社会化:就是人学习知识、技能和掌握社会规范以及再现它们的过程。进一步说,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渡。

21. ***化(非社会化):是指青少年通过种种方式抵制主流社会的影响,不愿意接受社会所施加的教育,把自己边缘化。

22. 反向社会化:是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反作用于施教者,即年长一代向青少年学习的社会化现象。

23.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24. 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25. 心身疾病是指由于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活动或器官等生理方面的疾病。

26.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即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27. 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背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它既可能是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偏离,也可能是对现行政治法律制度的偏离。

28. 青少年偏离行为的特点:突发性;模拟性;易变性;盲从性。

29. 品行不良:是介于正常与违法犯罪之间的一种表现状态,是指个体经常发生违犯道德准则的行为,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30. 气质的内涵及其在青少年期的特点:它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它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二.简答题。

31.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要独立,但又不能放弃依靠;要封闭,但又需要开放陪伴;要勇敢,但时常又有怯懦相随;要高傲,但自卑却形影不离;眷恋童年,但又否定童年。

3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心理内容丰富但心理完整性水平较低;自我意识高涨但自我控制欠缺;社会化加速的同时个性化突出。

33.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整个青少年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素质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

所以,整个青少年学生时期都处于认知发展迅速上升的时期。新出现的认知结构使得初中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的手段解决问题。概括地说,个体在初中的阶段认识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优势,但还需要经验的支持。

到了高中阶段,认识各要素迅速发展,认识结构不断完善,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大幅度发展,认识的自觉性增强,认识结构中的因素趋于稳定状态,认识结构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34. 性心理的发展:异性疏远期—长者敬慕期—异性向往期—初恋期。性心理是指有关性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性意识、性观念、性情感以及性适应。

35. 青春期性教育内容及方法1)内容——情青春期生理保健教育;青春期性心理的教育;性的道德教育;性审美教育2)方法——建立多层次的性教育体系,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知识、性道德观念系统;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适时适当展示教育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分流引洪。

36. 青少年情绪体验的特点:情绪体验的易感性和兴奋性;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37. 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自我体验逐渐丰富;自我体验逐渐深刻;产生自尊感。

38. 青少年自我调节的特点:自我控制的动因发生变化;自我控制的行为发生变化;自我控制的年级差异。

39. 青少年的优势需要:与异**往的需要;友谊的需要;独立自主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需要;成就的需要。

40.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多侧面的复合动态系统;稳定性—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的一致性,在不同的情境中的相同表现;独特性;社会性。

41. 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掌握人格教育的技术,包括支持技术,和认知矫整技术行为矫整技术;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42.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的水平;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

43. 青少年注意力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保证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和学业上;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紧迫感,以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自身注意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意志力的锻炼;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44. 青少年注意力的发展特点:种类的过渡性—青少年以无意注意为向有意注意过度;内容的深化性—注意逐渐深化,最终转变为以内部注意为主;品质的改善性—注意的四种品质,分别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45. 青少年观察力的培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技巧;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其观察质量;重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观察的作用。

46. 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观察的目的更明确;观察的时间更持久;观察的精确性提高;观察的概括性增强。

47. 青少年记忆力的培养:重视复习、善于复习;运用联想,积极实践;调节情绪,减轻疲劳;明确目的、树立信心;动脑动手,多实践。

48. 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适当运用变式、要适时作出语言概括、让学生自觉应用概念与原理。

49. 青少年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特点:逻辑思维处于优胜;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

50.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隐匿性和突发性;多元性和单一性;无知性和盲目性。

5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途径(学校维护):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52.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途径(自身维护):准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 ;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53.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我国):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54. 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背社会规范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

它既可能是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偏离,也可能是对现行政治法律制度的偏离。

55. 青少年偏离行为的特点:突发性;模拟性;易变性;盲从性。

三论述题。56. 青少年生理的成熟:

(1)青少年生理的变化身体(2)变化对心理的影响:青春期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发生作用的,而由身体变化直接导致心理改变的情况却很少。青少年对身体变化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的解释;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正常模式的判断;对他人对这种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理解,这些解释一方面依赖于青少年对自身变化的认知,另一方面还依赖于父母,同伴,以及社会对此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因此。由于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差异,所处环境的不同,在解释其生理变化时将产生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心理变化上的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3)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4)青春期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5)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57. 皮亚杰关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观点:(1)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适应(2)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机制是获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途径是同化与顺应(3)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论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连续阶段,皮亚杰认为通过四阶段后个体的智力水平基本趋于成熟。

58. 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途径:(1)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

了解学生、尊重和信任、积极期望(2)创设民主与和谐的班级气氛:班级目标、沟通渠道、人际交往观(3)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树立自信、看待对方、倾听和自我表露(4)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正确的看待父母;学会理智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与父母的沟通。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技巧——选择朋友时应更加注重是否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是否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做到相互理解。

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 每题4分,共20分 1 观察学习2 形象记忆3 自我概念4 同伴关系5 心理咨询。二 判断改错 每题6分,共30分 1 在瓦龙看来,青少年期是一个主观性或个性的时期。2 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电频率逐渐加快。3 气质是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最鲜...

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 每题4分,共20分 1 观察学习 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 榜样 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2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3 自我概念 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 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4 同伴...

青少年心理学

一 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7.5 分。v 1.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它的核心是 a.注意力。b.观察力。c.记忆力。d.思维力。满分 2.5 分。2.有一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后注意。b.有意注意。c.无意注意。d.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