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1
科目: 心理学适用年级: 2003 级本科考试时间: 2005 年 7 月试卷类型: a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心理学 2 、注意 3 、思维 4 、情绪情感 5 、气质
二、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野生儿的研究表明,()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a 环境 b 社会实践 c 遗传因素 d 个性
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映了思维的()。
a 概括性 b 间接性 c 深刻性 d 独立性
3 、对刺激尽可能多地做出反应指的是发散思维的()。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4 、(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a 气质 b 性格 c 能力
5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 明度
6 、望梅止渴属于()。
a 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
7 、成功解决一道难题后产生的自豪、愉快感属于()。
a 理智感 b 美感 c 道德感
8 、司马光砸缸救人属于()。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理智感
9 、神经特性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10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3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说明。
四、论述 1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0 分)。
2 、试述《心理学》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 15 分)。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2
科目: 心理学适用年级: 2003 级本科考试时间: 2005 年 7 月试卷类型: b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心理学 2 、个性 3 、记忆 4 、情绪情感 5 、性格
二、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听到尖锐的声音会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
a 后效 b 适应 c 联觉 d 对比
2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 明度
3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状态。
a 焦虑 b 激情 c 紧张 d 心境
4 、触景生情属于()。
a 无意回忆 b 有意回忆 c 再认 d 追忆
5 、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这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6 、人在注视暗室中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叫()。
a 似动知觉 b 诱导运动 c 自主运动
7 、一个 7 岁的儿童通过了 9 岁组的题目,他的智商是()。
a 78 b 100 c 129
8 、奇装异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9 、阅读《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
a 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10 、上课时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是注意的()。
a 分配 b 分散 c 转移 d 起伏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2 、知觉的基本特征。
3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四、论述 1. 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20 分)。
2. 试述《心理学》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 15 分)。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3
科目: 心理学适用年级: 2003 级本科考试时间: 2005 年 7 月试卷类型: c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个性倾向性 2 、需要 3 、注意 4 、气质 5 、能力
二、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野生儿的研究表明,()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a 环境 b 社会实践 c 遗传因素 d 个性
2 、听到尖锐的声音会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
a 后效 b 适应 c 联觉 d 对比
3 、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 明度
4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状态。
a 焦虑 b 激情 c 紧张 d 心境
5 、触景生情属于()。
a 无意回忆 b 有意回忆 c 再认 d 追忆
6 、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这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7 、一个 7 岁的儿童通过了 9 岁组的题目,他的智商是()。
a78 b100 c129
8 、神经特性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9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10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心理是()。
a 脑的机能 b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d 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内容。
2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四、论述 1 、试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培养( 20 分)。
2 、试述《心理学》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 15 分)。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4
科目: 心理学适用年级: 考试时间: 试卷类型: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8 分 )
1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年,其标志是( )
2 .人的心理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和 ( 两大方面。
3 .心理是( )的反映,( 是心理的器官。
4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 和 (
5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 理解性和( )
6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 组块,信息保持时间为( )
7 .情绪总是与人的( )需要相联系,情感与人的( )需要相联系。
8 .意志的良好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 和 (
9 .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个性中最稳定的部分是(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
1 .心理 2 .条件反射 3 .错觉 4 .注意起伏现象
5 .创造想象 6 .原型启发 7 .心境 8 .气质
三、绘图题( 10 分)
绘图说明并评价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四、简述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2 .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组织复习?
3 .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4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5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6 .举例说明心理冲突的类型,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五、论述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
1 .联系个人实际说明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2 .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产生 “ 高分低能 ” 现象的原因。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5
科目: 心理学适用年级: 考试时间: 试卷类型:
一、解释概念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心理现象 2. 知觉恒常性 3 .记忆 4. 创造思维 5. 动机
二、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789 b. 1897 c. 1879 d. 1987
2 .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冯特 c. 艾宾浩斯 d. 马斯洛
3 .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 尊重 b. 求知 c. 自我实现 d. 安全
4 .智力的高级表现是: (
a. 抽象思维 b. 创造力 c. 观察力 d. 创造想象力
5 .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
a. 提出问题 b. 提出假设 c. 检验假设 d. 分析问题
6 .记忆的首要环节是:(
a. 保持 b. 再认 c. 回忆 d. 识记
7 .某人稳重踏实,勤奋刻苦,做事认真细致,他(她)的气质类型倾向于:( a. 抑郁质 b. 粘液质 c. 多血质 d. 胆汁质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
a. 理解性 b. 规律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9 .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a. 9±2 b. 8±2 c.7±2 d. 6±2
10 .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特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 需要 b. 能力 c. 气质 d. 性格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并改正。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2 .所有遗忘都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
3 .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4 .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
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正比关系。(
四、简述题(每小题 7 分,共 35 分)
1 .简述人的心理实质。
2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3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高等心理学心理学试题
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心理学2 教师角色3 教学风格4 自我效能感5 教学效能感6 动机与学习动机7 学习迁移8 问题解决9 自我意识10 心理健康教育11 教师期望效应12 教学监控能力13 教师胜任力14 教学反思15 学习16 创造力17 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18 人际交往。简述题 1 简述高等...
心理学 试题样本心理学
广州大学2005 2006年度第一学期考试卷 课程 心理学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学院 系 级 班学号 姓名。说明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共四大题 一 名词解释 每题3分,共15分 1 行为 2 知觉 3 心理状态 4 心理年龄特征 5 社会化 二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1 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其...
心理学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现象称为 a 近因效应b 晕轮效应。c 社会刻板效应d 首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