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题

发布 2022-10-17 04:30:28 阅读 9950

五、判断正误并详细说明理由题(每小题8分,共计16分):

1.张博雅同学是一个很喜欢活动的人,他常说:“人的心理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所以,大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外,还应该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博雅学子’”。

张博雅同学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张博雅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因为: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2分)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人们彼此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分)人的心理是一个人整个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感知周围的事物,并不断改造着客观世界。(1分)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人对事物的认识,使人的认识和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并形成了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愿望等,表现出人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2分)同时,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形成了人们不同的能力和性格。

(1分)

2.有位初中班主任老师在评价学生个性时写道:“高崇德同学为人正直、诚实,富有同情心;李信勇同学做事果断而坚定,自控力强;刘弘志同学喜好交往,热情健谈,活泼好动,情绪外露。”这位老师的上述评价,反映了三位同学哪些方面的差异?

为什么?

答:这位老师的上述评价,反映了三位同学性格方面的差异。(1分)因为:

这位初中班主任老师是在分析这三位同学性格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写这番话的。(1分)

(1)从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及在心理过程上的表现特征来分析高崇德同学的性格;(2分)

(2)从知、情、意三者在心理机能上的优势的角度来分析李信勇同学的性格;(2分)

(3)从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角度来分析刘弘志同学的性格。(2分)

六、论述题(第1问12分,第2问8分,共计20分):

人的成功依赖于“信心、勤奋和毅力”。其中,毅力是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而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您应该掌握关于意志行动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的各种意志行动,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您对“意志行动”了解多少?

请您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详细回答下列各问:

1.意志行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它们各自包含哪些内容?

答:意志行动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2分)

1)采取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1分)

活动目的的确立:(1分)

行动方法的选择:(1分)

行动计划的制定:(1分)

(2)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有两种情况:一是决定作出后,立即执行;另一种是决定指向长期的目的,并不立即指向实际行动,只是引起心理定向,它是完成未来行动的心理准备。(3分)

在执行决定时,意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采取积极行动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的行为。(3分)

可根据解释的程度酌情给分)

2.举例说明动机冲突的类型。

答:(1)接近——接近型冲突;(2分)

2)回避——回避型冲突;(2分)

3)接近——回避型冲突;(2分)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2分)

可根据解释的程度酌情给分)

4.一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现象,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即联觉。

12.智力差异的表现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两个方面。

11.保证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能力。

7.在出乎预料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就是应激。

2.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

3.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包括:扩散和集中规律和相互诱导规律。

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一般性认知能力。

心理健康: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或说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24分):

1.遗忘的规律是什么?如何防止和克服遗忘?

答:遗忘的规律表明: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先快后慢,到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3分)根据遗忘规律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可防止和克服遗忘。(1分)

应做到“三个结合”:

(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2分)

(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1分)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1分)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分)

2)提倡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2分)

3)鼓励知觉思维和培养逻辑思维;(1分)

4)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2分)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1分)

1.教师应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教师应做到:

1)控制无关刺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3分)

2)教学方式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2分)

3)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并具有一定难度。(3分)

2.如何合理地调节情绪和情感?

答: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情感升华;(2分)

2)自我暗示;(2分)

3)心理疏导;(2分)

4)自我宣泄。(2分)

3.如何提高挫折承受力?

答:提高挫折承受力的途径:

1)正确对待挫折;(2分)

(2)学会正确的归因;(2分)

(3)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2分)

(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1分)

5)加强修养,勇于实践。(1分)

五、判断正误并详细说明理由题(每小题8分,共计16分)

1.陈鸿园同学说:“人的心理带有主观色彩,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如考试失利、失恋等),总是有人无动于衷,而有人却痛不欲生;面对同样的压力(如学业、择业等),总是有人从容应对,而有人却不知所措。”陈鸿园同学的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答:我认为陈鸿园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因为:

人不是像镜子那样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1分)。人类总是利用积累起来的经验,根据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活动计划,并运用意志努力,通过实际行动去改造客观事物。(2分)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一方面表现在能动地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善着人类本身。

人的主观状态不同,对待事物的反映也不同。(3分)所以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并不是对心理客观性的否定。正是由于人们心理的主观性,才是人们的心理更加丰富多彩。

(1分)

2.有位初中班主任老师在评价学生个性时写道:“梁鹏园同学反应速度快,活泼好动,适应力强,兴趣易转移;高燕岭同学反应迅速、行为敏捷,精力旺盛,急躁易怒;刘雷阳同学反应迟缓,做事稳重,安静沉稳,可塑性差。”这位老师的上述评价,反映了三位同学哪些方面的差异?

为什么?

答:这位初中班主任老师的上述评价,反映了三位同学的气质差异。(1分)因为:

这位老师是在分析三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基础上写这番话的。(1分)

(1)梁鹏园同学属于多血质,典型表现是活泼好动;(2分)

(2)高燕岭同学属于胆汁质,典型表现是急躁冲动;(2分)

(3)刘雷阳同学属于粘液质:典型表现是安静沉稳;(2分)

(可根据解释的程度酌情给分)

六、论述题(第1问8分,第2问12分,共计20分):

思维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中。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您应该掌握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您对“解决问题”了解多少?

请您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详细回答下列各问:

1.什么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是找出问题所在。问题解决的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分)

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下列因素: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个人的活动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水平。具体来讲:

(1)活动量大,接触范围广泛,勤于思考,就易于发现问题;(2分)

2)求知欲高,能在别人不认为有问题之处发现疑点或在被公认的解释中提出新的疑问,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就容易提出问题;(2分)

(3)知识水平高,经验丰富,就能提出复杂、深刻、有价值的问题;刻苦攻读,知识丰富,就善于发现问题。(2分)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包括:

(1)问题解决的策略,如原型启发、尝试性动作;(2分)

(2)知识,如知识经验、知识的表征方式等;(2分)

3)定势和功能固着;(2分)

(4)动机和情绪;(2分)

(5)人际关系和个性。(2分)

高等心理学心理学试题

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心理学2 教师角色3 教学风格4 自我效能感5 教学效能感6 动机与学习动机7 学习迁移8 问题解决9 自我意识10 心理健康教育11 教师期望效应12 教学监控能力13 教师胜任力14 教学反思15 学习16 创造力17 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18 人际交往。简述题 1 简述高等...

心理学 试题样本心理学

广州大学2005 2006年度第一学期考试卷 课程 心理学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学院 系 级 班学号 姓名。说明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共四大题 一 名词解释 每题3分,共15分 1 行为 2 知觉 3 心理状态 4 心理年龄特征 5 社会化 二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1 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其...

心理学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现象称为 a 近因效应b 晕轮效应。c 社会刻板效应d 首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