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的一些语言。
简述(请看后面进一步的说明)
在自体心理学的发展观点里,古老的、核心的自体在环境气氛里,透过自恋原欲的关注,与镜映的和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之互动,在恰恰好的挫折与满足的合作下朝统整的、成熟的自体发展,原始的自恋也得以转化为较高形式的自恋。
自体里的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的双亲影像这两极,加上孪生(也是另我)的第三极之自体客体需求,因着自体与自体客体之间关系所得到的自体客体需求,因着自体与自体客体之间关系所得到的自体客体经验,进行转变内化作用。在此作用中,夸大自体相对于镜映的自体客体,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相对于理想化的自体客体,孪生自体相对于孪生的自体客体。自体与自体客体的关系可以是由古老的到成熟的全光谱范围。
长期缺乏良好自体客体经验,或阶段不恰当的自体回应,会产生自体方面的病理,如自恋暴怒、自体崩解、自体的解组等现象,及导致轻重不等的自体疾患。在镜映转移关系中的自恋能量流动时,因为母亲自恋地使用儿童之成就,将形成分析过程中首先需给打通的垂直**(公开夸示婴儿化的夸大),其次是打通因母亲的拒绝儿童独立之自恋所形成的水平**(潜抑了的古老自恋之要求)。
在分析情境或其他特定情况里,早先的古老自体客体可能透过自恋的转移关系而被火华。在**上,透过神入的工具,**师以自己提供异于个案过去的自体客体经验,或修补缺陷的自体,或强化代偿结构,使个案的自体更趋统整。
alter-ego,另我,亦即孪生。
在此关系里,对方有如自己,双方都经验对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科胡特在其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著作《分析的**之道》(1984)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亦即自体客体)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从科胡特最初将孪生转移关系包括在镜映转移关系之下来看,这是个改变。
孪生自体客体关系的本质是在兴趣与才能上的相似性,那意思就好像是被某个像自己一样的他人所了解一般。科胡特所说的悲剧人(相对于弗洛伊德所描绘之精神官能症个案的罪疚人)在过去曾处于无反应之环境的危险中,如今被提供了两个去了解其核心自体之残存潜力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核心企图心透过早期夸大表现癖幻想的巩固而被建立起来,这大部分是发生在生命的第。
二、第三和第四年间,并且需要母亲的镜映接纳,以坚固其充当企图心所不可或缺之基础的健康表现癖。
第二个去了解核心系统潜力的机会是获致大部分特定的理想化目标,通常出现在生命的第。
四、第五和第六年中间。科胡特(1977)也提出一个(张力弧)的概念,以描述在自体之两级间的心理活动之(持久不变得流动),也就是一个人对于朝向被其企图心所驱使且被其理想所引导之事物的基本追求,这是科胡特早在2024年时便提出的一个想法。
在转移关系的情境脉络里,个案早期的存在于行动因某个得以成为纯真喜悦之**的那个人物之轮廓会逐渐显露出来;而这人充当仅静默的存在、充当儿童紧挨其身旁便觉得精神抖擞(小女孩在厨房里紧挨着其母亲或祖母做家事;小男孩在地下室紧挨着其父亲或祖父做工作)的令我或孪生之重要性也会逐渐变得明显。寇哈特(1984)最后终于视孪生转移关系为一统整核心自体发展的第三个机会,而这发展大概是在镜映与理想化需求未被满足后,才自那些好的自体客体所分享来的技巧、才能与经验中兴起的。
cohesive self,统整自体。
是一个人对自己认同上之稳定且恰当地结构化了的感受,着让他对今日与昨日的自己感受为同一个人,即使在面对对于自尊的失望或威胁时亦然。
根据寇哈特,自体发展时藉由巩固三个元素的方式:夸大——表现癖的自体(全能、有企图心的去针扎获取权力和成功)、理想化的父母影像(价值与目标),和一技巧与才能的中间领域。而这领域被前述两者的张力所维持。
最佳发展是由这三元素之进展巩固成的统整自体所构成,这需要有敏锐的、神入的、恰恰好的父母影像(自体客体),他们赞许的镜映,反映了儿童的自我价值,因而鼓励了自尊和自我肯能的企图心之发展和维持。
当父母影像无法神入儿童的表现癖(镜映)需求和理想化(融合)需求时,则导致病态。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病理是这一结构化不完全不稳定的自体。自体统合性被自恋伤害所威胁;在激发对于自恋维持需求的情况下,会有自体之暂时的崩溃、衰弱,或不协调自体的情况。
empathy,神入。
简明牛津字典这个字的说明是【投射个人的人格进入(因而完全了解)所凝神的客体】。将自己的脚放入他人鞋中的能力,这概念暗指一个人兼有感觉自己进入客体,又保有自己作为独立个体身份的觉察两者。虽然有些分析师基于神人的不科学与未具信度而反对神入这词的使用,多数意见仍认为对神入的能力是做精神分析**的先决条件。
它可以,但很少被引证一个投射性认同的例子。
寇哈特称为替代的内观;弗洛伊德称为一种认知的形式,让一个人可以由他人的特点去理解其主观经验,了解不只感觉催动其行动,而且冲突与妥协形成自己感觉的全部。神入并非同情,但在接受并了解他人观点的主观正当性之神入过程上,情感同调是第一步,必须有这字是因为同情只用于分享不愉快的经验,而未暗指同情者必须保持其客观性。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关于神入只有两句话,他认为认同是藉由模仿之路导致神入,【这机转让我们开始有任何可以着手与别人心智生活的态度】以及【在我们对于存在于他人里面,却被我们的自我天生视为异类之了解时,扮演者最大部分的角色】
在心理**中神入是一种**的模式,让**师可以了解个案所报告的经验。是分析师自己与情绪混合后的知觉,导致得以对个案了解。由于这多为潜意识得,所以分析师必须学会利用自己漂移的潜意识状态已了解个案的主观经验。
个案不被由传统精神动力观点来面质为防卫行为或阻抗;**师代之以与个案的主观经验同调,将个案的主观经验视为正当的与适应的来接受。
在dsm_iiir中,缺乏神入被认为是自恋型人格者的性格倾向。它也见于精神病理的许多其他形态中。无法适当神入其子女的个案,被认为与其子女之精神病理的各种形态相关。
greandiose delf,夸大自体。
也称夸大表现癖的自体;儿童会有想成为完美的期望,因而在给予恰恰好的父母时,他会想去获得父母对其自尊和价值的赞同和肯定。在父母的神入失败下,会发展出病态的夸大自体。
病态夸大自体的特征包括对自己的优越性、独特性、坚固性和无限性带着夸张自视的不实际想法;期待去展示和表现自体;幻想着杰出的成就、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贪得无厌的渴求注意、赞同、赞赏和爱;带着不实际的高目标和计划之过度企图心;难以忍受自己名号的不完美感觉,期待特殊的好感;对他人有负面、敌意、贬低和态度;在人际关系里的过度自负、傲慢、狂妄、自我中心、爱炫耀和自持身份的狂傲。
在正常的自体客体发展里,儿童的早期互动是处在自体客体的关系形式里,在这关系里,他人被经验为——自体的延伸。在夸大的最早形式里,儿童相信自己是全能的“我很棒,且你赞赏我”;于是他开始认识到他的需要被——全能而完美的他人(通常是母亲——【你很棒,且我是你的一部分】)所迎接。当自体客体的需求相配合时,会在自体和客体间有渐增的分化,且会逐渐地觉察到他人是自主的。
在母亲对其小孩的神入回应里,她将值得与价值反映回给小孩所做和所说的,而这镜映回应让小孩可发展自尊和自我肯定的企图心。他的夸大表现癖自体因是完美而企图秀出持续的赞许。当然,并非他的所有活动均受到母亲的喜爱。
即或如此,如果母亲通常是回应、肯定、赞许和一致的,儿童就可忍受自己行为(他由自己的错误学到的,并发展出内在控制和自体调节)之无可避免的失败,及在母亲反应里的可预期落差。儿童的父母重复地不恰当回应(神入失败)时,就会有可见的精神病理。
ldea zation,理想化。
指贡献正向的特质(卓越、美丽、完美、全能、全知、不失败、神入、不转离的爱、无比的胜任)给另一个人、客体,或自体(的心智表象)。理想化是指需要去处理人想要融合,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由理想化中摄入力量和舒适的结果,儿童会发展出自体方向,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挑战性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原始全能的理想自体最初是产生自关联到完全可及、爱、需求满足,和降低紧张的理想客体(母亲)。讯息是【我是完美的,而且你爱我】。在早期亲子关系里,儿童投射自己的夸大到父母身上,父母因而是被理想化的(以寇哈特的用词是理想化的双亲影像)。
最初,儿童希望与这蛮有权能的自体客体融合(你是完美的,而且我是你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流逝,这想要融合的期望导致父母胜任能力的被内化,以及一种想要靠近这力量泉源之渴望。最后,成熟的人被满足于知道其他人(朋友、家人等等)在其面对压力的时候是可及的。
理想化是一个对抗知觉到矛盾和有罪恶感与忧郁里获取自由的防御,代价是自尊的失去。这防御的失败会导致幻灭和忧郁。婴孩理想化过程的重复常发生于人格疾患个案的**中。
ldeal ized patental imago,理想化的双亲影像。
指一个让孩童能尊敬,并将其当做一个平静、无误且全能之影像而与之融合者。而因着母亲无可免的不完美,起初的自恋平衡状态被迈向成熟的压力与痛苦的精神张力干扰。婴孩的精神组织会设法建构关于【完美】的新系统(好——始基的自体。
坏——外在的。完美与力量——始基的你。)自恋可视为最初的快乐、力量、完美,以及好的属性代表(尚未分化的)。
逐渐分化成愉悦、力量、知识、美或道德等各类型完美。这些性质被投射到双亲影像。理想化作用与自恋之间有密切关系(理想化的客体表征、认同作用、自体的连锁关系)。
理想化原欲的出现,原欲的关注有一部分是向客体的,被理想化的性质被当作原欲满足之源,这如被剥夺则会转变这客体影像为一**物(内化作用会被客体失落所加强)。长保一个特定的客体关注是不可能的,因而会有挫折。结果是内化作用及驱力调节之精神结构的增添(超我)。
正常下,前俄狄浦斯理想化的双亲影像逐渐失落,伴随着自我的驱力调节功能的增加。而俄狄浦斯的巨大失落,则助长了超我的形成。
原欲。心智能量的理论上形式。有这能量,结构和客体表象可被投注以能量。
原欲被认为有一**,来自身或原我,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关联至爱欲区(即口腔的、**的、性器的原欲),当原欲被分配到各种不同的结构或过程时,是为原欲化【或另言之,承载一原欲的精神灌注。在弗洛伊德最先的综合论述里,原欲是特定的附着于性本能之能量,但稍后假设自我拥有了原欲,自我原欲衍生自原欲,依附到客体表象(客体原欲)。
原欲由最初依附于双亲客体转变为依附自我,当对父母的依附减少时,自体爱与自体觉察渐增。这样的总和论述暗示自我是自我的客体;因而区分主体原欲(能量为自体、主体所用)与客体原欲(能量可被用与投资到客体)
镜映。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正向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体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之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基本的。
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镜映需求被称为夸大表现癖的需求,因为它们支持婴孩关于【我是完美的,且(就是这原因)你爱我】的概念。镜映的自体客体是一种回应并确认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天生意识。
自恋。1、是性的性错乱,此时主体喜爱的客体是其自身。
2、拓展其意,可为任何形式的自体爱。
古典理论:区分原发自恋和次发自恋。原发自恋是先于爱他人的自体爱;次发自恋是来自对一客体**和认同的自恋爱。
次发自恋或者是一防卫活动或态度,因其让主体可否认自己已失去**的客体,或者是发展过程的一部分。这概念的主要困难是,一方面【自恋】这字已有无可避免的轻蔑联想,而另一方面,它被用为一技术用词,以分类所有形式的原欲在自体里的投资。因而常见引用关于【健康的自恋】来表示适当的自体层面,以与【过度自体评价】区分。
自恋的客体选择是基本客体对于主体的相似性。自恋的伤痕是一种对自尊的伤害。自恋的精神官能症是个案无能力形成一转移关系者(寇哈特认为在自恋人格疾患者可形成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的供给是指情感、献媚、赞美等可强化自尊者。自恋有时也意指自我中心或唯我论,亦即,它可指用自己作为组织经验的参考点者,在这意义下,当发现自己不是海滩唯一的鹅卵石和世界并非单单为其利益而组成时,就会有一自恋的失落。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 2024年心理学统考《心理学导论》考点分析
2015年心理学统考 心理学导论 考点分布分析。2015年考研已于12月27日 12月28日顺利结束,中公考研教研组在第一时间对各科目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真题进行了解析,并和考生们进行了 直播的分享。现阶段2016年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尤其是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应该紧锣密鼓的进入基础阶段第一轮的复习了,而 心...
基础心理学 意识心理学
名词 官能心理学 faculty psychology 解释 冯特在创建心理学的前后,曾就心理问题提出过两种不同的体系。第一种体系是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期间提出的,在这一体系中,他把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他的构想是,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为此,他仿效穆勒的观点,认为心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