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15:51:28 阅读 5826

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 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2. 逆向思维 :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

3. 集体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

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在设计方面,我们通常要采用的“头脑风暴”,每个不论可能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能说通了,都可以被大家认同,而且被采纳,最后总结出结论。

2、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怎样通过人格来培养创造性能力?

答:有利于创造发挥的人格特征包括自信、好奇、乐观、坚持性、抗挫折等,那么通过培养这些人格特征来培养创新精神。

1)培养自信心。

2)激发探索精神和动机。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4)培养情绪的调节能力。

5)培养独立性。

6)培养勇敢的精神。

2. 幽默的作用?

答:(一)幽默感能够增强身心健康。

(二)幽默是快乐的杠杆,是生活幸福的源泉,是社交的润滑剂。

(三)幽默感是高创造力者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幽默会让人更成功

三、案例分析(每题20分,共40分)

1.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则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主张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创新和创造的重要作用。 “创造”一词的主要内涵是:产生新观念、发现新方法、做出新的成绩和产品。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造的成果可以是物质的,如爱迪生创造的灯泡、留声机,瓦特创造的蒸汽机, 鲁班创造的锯子,张衡创造的浑天仪等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各种科学理论,革新的技术,创作的故事、诗歌,优美的绘画等等。创造一般具有新奇性、适用性、突破性。

2. 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曹操和儿子曹丕和曹植)、“三苏”(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我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和他的儿子杨振宁;居里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女婿曾累计三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家庭的历史对创造性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些特殊的群体背景模式,如家庭型连锁反应现象、师徒型连锁反应现象、学派型连锁反应现象和地域性连锁反应现象等。其中,家庭型连锁反应现象就与家庭的历史特点有关。

4、论述(共25分)

1. 从概念上分析论述幽默与创造力的关系。

首先从概念上看,二者都突破了固定的、惯常的思维方式。幽默是指对游戏情境下的一种不和谐的知觉, 不和谐是指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冲突,是一种出乎意料,创造力的两个主要成分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想象不是对过去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的新形象, 创造性思维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思维方式而提出的,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其次,分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实在幽默历程中也有这种因子的存在。

如有研究发现幽默氛围有助于促进发散性思考;在幽默创作中所使用的是分散性思维而不是集中思维。

再次,幽默和创造过程中都有顿悟和双重联结。

创造心理学

创造心理学课程 题目 从儿童创造潜力的开发认识创造大脑活动的一般性条件。姓名 肖宇。所在系部 园林系。学号 200920524191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8日。成绩 前言。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每一个孩子都有非常值得炫耀的才能潜力可供开发,都有足够的智力因子构建人生未来的辉煌。成才者与未成才者的区别...

创造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1 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15分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某以事物的图样或语言描述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并不带有创造性成分。2.动机 激发 维持 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3.思维定势效应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

创造心理学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15分 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 放射思维 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2.开放课堂。开放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 学生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