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第节。
一、名词解释
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二、判断题。
1.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
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
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
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
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
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
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
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
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
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
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
三、单项选择题。
1、(a)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 b、1789 c、1689 d、1979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
a、人的心理现象 b、人的行为。
c、人的心理活动 d、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活动规律。
3、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b)
a、注意 b、感知 c、思维 d、想象。
4、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c)
a、需要 b、兴趣 c、性格 d、动机。
5、有人的粗暴急躁,有的人安祥平和,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骄傲自满,这是人们在(a)上的差异。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生观。
6、(d)不属于行为的表现形式。
a、内在生理性的反应 b、外在的躯体性运动。
c、人的言语活动d、应激。
7、中枢神经系统包括(b)两部分。
a、大脑和小脑 b、脑和脊髓 c、大脑和脑干 d、脑干和大脑。
8、反射是通过(c)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a、脑 b、大脑 c、神经系统 d、中枢神经系统。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d)
a、能动性 b、社会文化制约性 c、观念性 d、主观性。
10、神经系统可分为(a)
a、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b、脑和脊髓。
c、大脑和神经纤维d、大脑和小脑。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五、事例分析题(每题8分,共16分)
年在美国加州发现的“现代野孩”——吉妮,自1岁到13岁为止一直被父母隔离,禁闭在一个小孩子里,赤裸的身上套着套具,天天坐在固定的角落里,父母从不对她说话,也不准她说话。2023年11月吉妮被发现时,经专家检查、测验,她的智力水平如同1岁的婴儿。尽管人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训练她,吉妮仍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发展。
她从来不提任何问题,也不懂任何语法,语言发展异常地慢。2023年她才开始组句,“讲的话大部分像摘要的电报”。
请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答:“现代野孩”吉妮,有着人类的遗传基因和生理解剖结构,但是她并没有表现出正常人的心理来(1分)。这说明:
(1)人的心理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脑的一种自然属性;人脑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2分)
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人脑才会产生心理现象。(2分)
3)社会生活实践是人接触的主要的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源泉和必要条件。人的心理实际上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更谈不上心理的丰富与发展。
(3分)
2、我国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杀了建文帝夺得皇位之后,把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带到北京关起来,从两岁一直到五十七岁,其间除供给饮食外,不许别人与他接触,等放出来时,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白痴。
请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答:朱文圭有着人类的遗传基因和生理解剖结构,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正常人的心理来(1分)。这说明:
(1)人的心理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脑的一种自然属性;人脑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2分)
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人脑才会产生心理现象。(2分)
3)社会生活实践是人接触的主要的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源泉和必要条件。人的心理实际上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更谈不上心理的丰富与发展。
(3分)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对心理与行为有密切联系的两个表现有解释、说明的,再加6分)
2、试述人的心理的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对5个特征有解释、说明的,再加6分)
第二章心理过程第1节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2.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二、判断题
1.感知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梦是有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3.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能回忆的事物不一定能再认。×
5.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6.感受性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7.保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量和质的变化。√
8.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属于能力问题,与他的个性关系不大。×
9.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
10.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机越强烈,他就越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单项选择题
1.“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b)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
2.“刀子划玻璃,感觉到冷”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d)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联觉。
3.“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很酸”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a)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
4.以下哪个是内部感觉:(a)
a**觉;b听觉;c运动觉;d视觉。
5.以下哪个不属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d)
a直觉式; b分析式; c试误式; d启发式。
6.不属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是:(b)
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明确问题;d检验假设。
7.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
a 情景记忆; b情绪记忆; c 短时记忆; d 感觉记忆。
8.不属于知觉特征的是:(b)
a选择性; b个别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同样一个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下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下则显得亮些”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a) a对比; b适应; c相互作用; d强度。
10.“从太阳底下走进黑暗的房子里,开始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又能隐隐约约看见东西”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b)
a对比; b适应; c相互作用; d强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的方法。
2.简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答: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的最初时间遗忘的最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动机强度;思维定势;功能固着;迁移的作用;个性差异。
五、案例分析题
1、为什么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为什么有时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上着重点?有些人读书,为什么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试用心理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根据知觉的选择性规律,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反映的比较清晰,其余的事物则作为知觉的背景,比较模糊。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上着重点;有些人读书,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就是为了使对象与背景在色彩、线条粗细、形状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的对象重点突出、形象鲜明,才容易吸引注意力,清晰地被感知和记忆。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第 节。一 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2分 1 认知活动 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2 个性 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3 无条件反射 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第 节。一 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2分 1 认知活动 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2 个性 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3 无条件反射 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学心理 心理效应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发挥主体作用。教学活动建立在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基础上,并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与基本形式。一 课堂教学的心理要素。1 注意组织 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习与活动的前提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