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公共课 讲稿

发布 2022-10-16 10:59:28 阅读 4661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开场白: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心理学与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心理学知识在教育、管理、商业活动、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一节心理学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古老:几千年前就有人研究。

年轻:一百多年的历史。

独立学科形成2024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二节心理学的性质与门类。

一、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心理学的不同分支学科,或具有更多的自然科学的性质,或具有更多的社会科学的性质;有的分支学科属于理论学科,有的分支属于应用学科。

二、心理学的分类。

理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

自然科学倾向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社会科学倾向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各方法。

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对心理学事实进行描述、解释、**和控制。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

第四节心理学简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后,发展很快。形成了许多流派,如构造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等,后不同学派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人本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占主导地位。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后,其发展经历了不断分化,不断综合的过程,心理科学形成了庞大的学科群。心理学本身不断分化,形成了思维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边缘科学,如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旅游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学科。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不断深入,其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心理学的发展与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心理学事业比较发达,发展中国家心理学发展水平则较低。

现代心理学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思考题:举例说明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心理的基本制约因素第一节心理的生物基础

一、 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

二、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可分为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

大脑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四个区域。

大脑可分为左右两半球。

大脑皮层各区域及左右半球功能分化,但这种功能分化是相对的,既分工又协作。

第二节心理的社会文化基础。

一、 心理的源泉是客观现实。

人脑只是为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可能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客观现象是心理的源泉。

二、 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

客观现象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则起决定作用。狼孩有正常儿童的生理条件,之所以他们心理上与一般儿童有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长期脱离了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到人的心理。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心理上之所以存在差异,这与其文化背景有关。

三、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还受到反映者个人特点的影响。反映者的经历、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等影响到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之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作出不同的反映,正是因为人的心理反映受到反映者个人特点的影响。

四、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人的心理发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人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从而使的心理得以产生、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化而得以深化。

人的各种心理特征也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心理对于人的实践活动又能产生调节作用。

思考题: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为什么说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三章认知(上)

一、认知概述。

1、认识过程。

认知过程就是人脑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

2、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用来指导个体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内部技能。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人在认知活动中所习惯采用的方式。认知风格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反省型,发散型与辐合型……

教师的教学风格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4、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二、 注意。

1、 注意的涵义及意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时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维持、调节监控功能。

2、 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自觉目的及是否需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3、 客观规律。

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无意注意的引起与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及人本身的状态都有关系。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差异、变动性、新奇性、重复性等因素和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精力等主观因素影响到无意注意的产生。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的条件。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与人对任务意义的理解,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活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4、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规律与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利用刺激物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规律与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意义,培养间接兴趣,将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相结合,教育学生用坚强的意志与各种干扰作斗争。

5、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能清楚的把握的客体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保持在某种活动或事物上的特性。

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同时离开其他事物的特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转移到另一对象。

三、 感觉。

1、 感觉的涵义。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 感受性及其变化。

感受性是指认得感觉能力,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感觉适应:感受器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对比: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通过专门的训练或长期的实践活动,会使人的感受性得到提高。

四、 知觉。

1、 知觉的涵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是由多种属性、多个部分构成的,人往往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事物时,我们常在众多的对象中把某些对象优先予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对象时,总是力图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这个对象,把它归入一定类别的对象之内,并用词来概括它,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有所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3、 错觉。

错觉即错误的知觉。明白错觉原理,我们一方面要避免错觉,同时要在现实生活中又可以利用错觉。

4、 知觉规律与教学。

对比律。对象和背景、差异太易感知。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扩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以利于学生感知。

组合律。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事物,易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感知。教学过程中,言语、板书在时空上要注意按意义组合。

协同律。多种感官共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以提高感知效果。

活动律。活动的刺激物易成为知觉对象。教学过程中,让知觉对象成为活动的刺激物,以利于产生感知。

错觉律。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错觉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思考题:怎样遵循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第四章认知(中)

一、记忆。1、记忆的涵义。

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根据信息保留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过程。

识记。识记是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效果好。我们要强调有意识记,充分利用有意识记。

根据材料是否有意义和是否理解其意义,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对有意义的材料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应想方设法人为的赋加意义帮助识记。

保持。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回忆。回忆是对保持的信息加以提取的过程。

回忆包括再认、再现两种形式。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作出正确的识别。再现是指识记的事物不在眼前,人将有关信息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4、 遗忘。

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错误的再认或再现,称之遗忘。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识记过的材料未受强化,痕迹消退所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干扰所致。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进度不均衡,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还受到材料的性质、意义、学习程度等变量的影响。

5、 复习的策略。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积极主动回忆与重复学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将复习的内容作为操作的对象,这样可以提高复习的效果。

三、 思维。

1、 思维的涵义。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的概括地、间接地反映。

2、 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根据思维答案的多样性,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目的,可将思维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决策性思维。

3、 思维的心理操作方式。

思维的心理操作方式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其中分析、综合是最主要的心理操作方式。

4、 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问题、验证假设四个阶段。

思维者的动机情绪的强度、原型启发、迁移、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影响到问题的解决。

《心理学》公共课试卷

2010 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心理学 公共课试卷 a 卷 专业 年级 班级姓名学号 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15分。请将答案写在下方答题框内,否则无效。1 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是 a 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2 揭示遗忘的规律,绘出遗忘曲线的第一人是 ...

公共课心理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一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1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2 理解心理活动的范围与人的心理的实质 知识学习 能力形成等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 情绪 情感 意志 气质 性格等非智力的心理活动 现象 的结构 特性 差异以及规律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

公共课心理学复习范围

一 内容涵盖章节。第一章 第十章。二 题型。一 名词解释。各章一级或二级概念,诸如下列概念 1 心理学 完型主义心理学 观察法 临床法等。2 神经系统 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反射弧等。3 学习 意义学习 心向 变式等。4 感觉 感觉阈限 绝对阈限 知觉 错觉等。5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 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