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单元高考对接

发布 2022-10-12 11:26:28 阅读 4446

单元高考对接[学生用书p68]

推断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而对文言实词和词组含义的理解,主要是结合具体语境对其含义进行推断。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种情况:①注意一词多义;②注意古今异义;③注意词类活用;④注意通假字和偏义复词;⑤注意与文言相关的古文化常识和特定术语的含义。

一、实词含义的推断。

1.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只有从结构上对举分析,才能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2.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如“吾师道也”中的“师”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前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名词,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学习”的意思。

3.成语推断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4.代入推断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二、词句内容的推断。

1.准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学文化常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对常见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如“辟”“除”表示授予官职,“调”“徙”“转”则表示官职的调任、补任。

2.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解答的关键。如对“大计”一词的理解,虽然在《陈涉世家》**现过“举大计亦死”,但“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中的“大计”与“群吏”相关,从前后语境看,应为“考核”的意思。

3.带入检验是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实词还是词句含义的推断,都必须带入原文检验。如“登景泰二年进士”的“登”,按动词释义为“升职”,代入句中检验发现是讲不通的,“进士”为封建时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等级名称,怎么能“升职”呢?

根据文句意思解释为“考中”方可讲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

“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

《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

‘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选自清代顾炎武《文章繁简》)

注】 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②圉圉:受困无力。③洋洋:欢乐。④前,旧:均指《旧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惩:劝诫制止。

b.有馈生鱼于郑子产馈:赠送。

c.校人烹之,反命曰反:反而。

d.故其事多郁而不明郁:晦涩。

解析:选c。反:通“返”,回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b.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c.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d.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解析:选a。第一句是反问句,应该断开;第二句的“昔人之论”后面跟两个内容,即“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后面的内容从反面论证“出于自然”的重要性。据此断句即可。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例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证明。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以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作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解析:选c。“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错误,对比的用意是引出“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译文。2)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

译文。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第(1)句中的“谓”应译为“说,认为”,“既”可理解为“已经”;第(2)句中的“情”应译为“情态、感情”,要注意判断句式的翻译。

答案:(1)谁说子产很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可他还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2)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

参考译文:韩愈作《樊宗师墓铭》写道:“古人写文章必定自己遣词造句,后来水平低写文章不能自己创作的人就去剽窃盗用他人的。

后人总是向前人公开抄袭搬用,从汉朝到现在都是这样。”这很准确地说中了现在文人的毛病。至于宗师的文章,在劝诫制止当时人的过失时自己却也犯了过失。

写作文章必须作注写清一些必要的内容,这情况在秦汉以前还是做得很好的;至于现在的人写作文章却没有作注以致读者无法理解,这样的话是因求简而得繁,两方面都有失误。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意思,不必评说它是繁还是简。(如果)对言辞繁简的评说兴盛了,好文章也就消失了。《史记》中纷繁详细的描写必定胜过《汉书》简陋单薄的叙述。

《新唐书》的简洁,不是史事上简洁,而是行文上简洁,这就是它出现弊病的原因。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说的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这里不需要重新写出齐王的话,可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齐国有一个人,在家里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出门,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饱了肉之后才回家。他妻子问与他一道吃喝的是什么人,他说都是富裕高贵的人。

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足饭饱后回来。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说全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但不曾有显达的人来我们家,我打算悄悄地查看他到什么地方去。

’”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管理池塘的人把鱼养在池塘里。管池塘的人却把鱼烹煮了,回来向子产汇报说:‘刚放它时,死气沉沉的,过了一会,就欢乐起来,悠然地游往水深处而消逝了。

’子产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管池塘的人出来后,对人说:

‘谁说子产很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可他还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检测

总分100分 班级姓名得分 1 单项选择题 请将选项填在下面空格中,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移粟 s 洿 ku 池狗彘 zh 不王 w ng b.鱼鳖 bi 丧 s ng 死饿莩 f 孝悌 d c.数 c 罟衣 y 帛颁 b n 白兵刃 r n d.鸡豚 t n 庠 y ...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默写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2鱼鳖不可胜食也。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4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5.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6申之以孝悌之义。7.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9斯天下之民至焉。10.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1不如登高...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周检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