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第二学期

发布 2022-09-28 12:48:28 阅读 8941

第一课时:《诗经》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一、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2课时楚辞《离骚》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抓住关键词句,疏通诗句,领悟屈原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2、了解《楚辞》以及作者的生平,。 3、反复朗诵,了解离骚的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重要语句,理解并感受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2、了解《离骚》浪漫、比兴等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202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课时:古诗新唱——读唐诗

教学目标:1、学会唱《读唐诗》这首歌,掌握歌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2、利用听唱法演唱古诗,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演唱的特点。

3、演唱中,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特点、风格,更好的体会到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歌,培。

养学生爱学古诗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唱《读唐诗》这首歌,学习和感受**,加强歌曲的演唱处理和表现。

教学难点:歌曲处理,引导学生打准节拍唱好歌,进一步的感受歌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随着歌曲《读唐诗》走进课室。

2、**《读唐诗》伴奏,同时课件出示几首唐诗题目。

鹅》《绝句》《出塞》《相思》《静夜思》《渔歌子》《回乡偶书》

3、师:同学们,请你任选一首唐诗有感情地诵读出来。(配上**伴奏)

4、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以唱歌的形式一起走进唐诗,歌曲的名字叫《读唐诗》,这首歌是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作曲。谷老师监制了古诗词歌曲20首,今天的《读唐诗》就是序。

它的曲调非常富有特点,你听了以后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

二、新授。1、出示《读唐诗》的**歌曲(课件1),师生欣赏一遍。

师:刚才欣赏了这首歌曲之后你发现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吗?

生:回答(许多古诗、、、

2、投影出示歌词。

1)师:同学们,你看到歌词的时候,能联想到许多唐诗吗?那么歌曲究竟藏了多少唐诗?老师想考考你们,看哪个同学能很快地把歌曲中的歌词与你知道的唐诗题目对号入座。

2)互动活动。

3、指导按节奏读歌词:这首歌曲是由八首古诗的佳句组成的,现在让我们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1)边打拍边诵读歌词。

1=e 4/4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1 1 6 5 6 1 | 1 6 6 5 6 - 2 2 3 5 3 | 2 · 1 6 1 2 |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

窝。(2)指导歌曲中的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3)师生齐诵读(评价)。

三、歌曲处理与演唱。

1、师:你知道唐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表达诗人喜怒哀乐、喜爱古诗、表达诗人对唐诗的赞美)

2、现在我们就怀着热爱唐诗、赞美唐诗的感情学唱歌曲《读唐诗》。

3、指导学生边打拍边唱。(先教唱两遍歌谱,再学生跟师谱唱)

4、**课件1,学生跟唱两遍。

5、教师指导,再配以伴奏试唱。

6、教师指挥,学生齐唱。

7、全体完整演唱(强调高潮处)。

四、情感升华:(**课件2)欣赏舞蹈《读唐诗》。

五、板书:课题:古诗新唱——读唐诗。

附歌词: 读唐诗。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相思的红豆, 巫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第四课时:《浣溪沙》赏析。

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浣溪沙》,了解宋词的特点。

2、 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宋词的特点。

教学过程。1简介这首词写作背景

2配乐朗读

3学生读 4教师教读

5学生欣赏

6教师欣赏

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

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

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第二学期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下学期 第一单元出则友悌。第一课弟于长宜先知。教学目标 1 了解读典明理讲述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2 通过课程的学习懂得对于家中家中兄弟姐妹,以及身边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人,我们都应该尊敬和爱护。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经历磨炼请学习,才能成才。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理解语句内在含义。课时...

二年级第二学期传统文化检测题

周官屯小学2013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传统文化期末测试卷。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 填空。1 孙子所著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2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3老大徒伤悲。4是 唐宋八大家 之首。5 读书的 四美深思 虚心。6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的陵墓,有 天下第一陵...

二年级第二学期传统文化检测题

2013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班级姓名等级。一 填空。1 孙子所著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2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3老大徒伤悲。4是 唐宋八大家 之首。5 读书的 四美深思 虚心。6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的陵墓,有 天下第一陵 的美称。7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