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教案

发布 2022-08-19 19:59:28 阅读 3510

3安塞腰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排比的修辞产生营造激越气氛的表达效果。2.

体会文章外在的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高度的统一。3.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二)情感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生命蓬勃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2.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三)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四)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多**课件展示:a.安塞腰鼓的相关**。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2.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安塞腰鼓鼓声、所看到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并让学生畅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2.**w**音频朗读。

3.比较学生朗读和w**音频的不同之处,同时指导朗读方法。4.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5.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1)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2)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3)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三)精读文章,感悟**。

问题**: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1.对安塞腰鼓和当地地理关系、安塞腰鼓和当地农民性格关系的研究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四)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

1.赏美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再让学生来看几组特写**。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示例: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1)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2)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2.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

1)语言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2)思想美。

如果学生没有找出下面句子,则提示学生仔细体味:①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引导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亦可结合江南**《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引导学生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

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3)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五)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录相材料运用多**进行**。)

六)布置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

1.**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2.写作提高:

选一篇同样写**,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体验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在磅礴雄浑的**声中结束《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课堂学习。三、总结提升。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开发大西北的**,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

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3、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

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

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2、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

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业一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绯红不逊广漠掺和瞥见佃户解剖 深恶 痛绝二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文zh u zh un 名宽sh 三 背诵默写。1松柏有本性。2 海内存知己。3 念天地之悠悠。4中间小谢又清发。5 抽刀断水水更流。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7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8 成语就出自 五柳先生传 它在文中...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3《蜡烛》教学设计

炮火 11次 蜡烛 6次。黑围巾 4次。老妇人的 跪 爬 各3次 2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烛光,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

一 二单元综合测试卷。一 基础知识平台 25分 1.看拼音写汉字或为加线字注音。8分 尽污射。罪 踌 油光可j n 执睥睨y o无消息 伫立稽首y u 黑。胆怯馈赠禁 2.判断正误 4分 正确的划 错误的划 1 鲁迅在 雪 中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称赞的是在孤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