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经典例题

发布 2022-08-19 06:34:28 阅读 8975

一、长度的测量:

典型例题1:使用刻度尺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线应与被测长度线紧贴放置。

b、测量长度时,刻度尺不能歪斜使用。

c.、读数时视线要与测度尺面垂直。

d、零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不能使用。

思路点拨:掌握刻度尺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初中物理著重要的一项技能,要求层次较高。

解析: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认:人情刻度尺的零刻线位置、量程、分度值。

2)放: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

3)看:读数时视线应经过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

4)读: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

解答: d规律方法:(1)长度测量的读数要求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记录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出来的。

初中阶段的读数要求只有长度测量才要求估读,其他的都不要求估读。(2)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一定要看清是否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如果不从零刻度线量起,所记录的结果要用右端所对测度值减去左端所对的刻度值。

典型例题2:小聪同学学习了长度测量知识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为2.357 m,这一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她所用尺的分度值是 。

思路点拨:这却的测量记录结果包含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解析:2.357m这个数据中最后一位“7”的是估读数字,并不准确,前面的是准确的,所以准确值是2.

35m,估计值是0.007m。“7“的前一位数字“5”是所用尺的分度值所对应的数字,小数点左侧数字“2”的单位是m,小数点右侧数字“3”的单位是dm,小数点右侧第二位数字“5“的单位是cm,它的下一位单位应该是mm,所以小明所用尺的分度值是l cm。

答案: 2.35m, 0.007m, l cm

规律方法:正确的记录结果从后面数第二位的数字是分度值所对应的数字,它的单位是什么,分度值就是什么。

典型例题3:一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了四次物理课本的宽度,记录的数据依次是18.47cm、18.

48 cm、18.26 cm和18.48 cm,这本物理课本的宽度更接近。

思路点拨:多次测量的目的就取平均值,减少实验误差。

解析:18.26 cm这个数据域其他数据相差甚远,是错误的,取平均值是应去掉这个错误数据。所以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18.477cm=18.48cm。

答案:18.48cm

规律方法:最后的记录结果应与原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致。若计算平均值未能除尽或除尽但位数较多时,应采取四舍五入的办法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若平均值达不到与测量值相同位数时,应以“0“补足位数。

二、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的判断。

典型例题1:**电视台准备用三颗同步卫星向全世界转播2024年奥运会盛况.这里所说的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 )

a、月亮 b、地球 c、太阳 d、卫星。

思路点拨:参照物是指观察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解析:“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指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即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以地球作为参照物。

答案:b规律方法: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般也不同。

平常讲的运动和静止一般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但不能由此就认为只有地球才能作参照物。

典型例题2:两列火车平行地停在一站台上,过了一会儿,甲车内的乘客发现窗外树木在向西移动,乙车内的乘客发现甲车仍没有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事实说明( )

a、甲车向东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东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运动。

思路点拨:物体的运动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同一物体所选参照物不同,其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本题中,树木和地面是连在一起的,相对地面静止,甲车内的乘客发现窗外树木在向西移动,说明甲车在向东运动,乙车内的乘客发现甲车仍没有动,说明乙车相对甲车静止,由于甲车相对地面向东运动,所以乙车相对地面也向东运动且与甲车速度相同。

答案:d规律方法: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选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被研究物体就是运动的;被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被研究物体为静止的。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典型例题: 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1s内走5m,2s内走10m,3s内走15m……,则此车的运动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思路点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进行判断选择。

解析:从字面上看,物体每1s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但每0.1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一定相等呢?在以后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情况是否出现了变化?因此我们不能确定其运动情况。

答案:c规律方法:本题考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在学习中对重要的概念要理解透彻。

匀速直线运动是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是不随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恒量,即比值是恒定不变的。不能说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但s=vt, v恒定,所以可以说s与t成正比。

四、有关运动的计算。

典型例题1: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有一处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驶多少分钟才能到达?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计算题,首先明确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找到相应的计算公式。

解析: 由确标志牌上数字可知s=58km v=100k m/h。

由v=s/t得t=s/v=58km/100km/h=0.58h=0.58×60min=34. 8min。

答:至少行驶34.8分钟才能到达。

答案:34.8分钟。

规律方法: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出依据的公式;

2)应该统一单位;

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典型例题2:长200m的火车以43.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在京九线上,当它穿越1000m长的隧道时,所需的时间是。

思路点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确定火车穿越隧道时,通过的路程是多少,可以借助示意图来理解。

解析: 将火车通过隧道的过程用示意图反映出来,如下图,由图可知火车穿过隧道时通过的路程是火车的长度与隧道长度之和。

即s=l隧道+l车=200m+1000m=1200m

而υ=所以:.

答案:100s

101小贴士:本题的关键就是路程的确定,在学习中可以借助作示意图的方法来分析物理量间的关系,对解题很有帮助。另外还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典型例题3: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位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m/sb.4.8m/sc.5m/sd.6m/s

思路点拨: “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不能混为一谈,物体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析:设总路程为s,前后两段的速度分别为υ1和υ2,则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总时间t=t1+t2=+,则平均速度:

答案:b 101小贴士: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的反映物体的运动快慢,不能精确的描述每一时刻、每一位置时物体的运动情况。

典型例题4: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5:2路程之比为4:3,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

思路点拨:,分别把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表达式写出来,再比。

解析:甲的速度,乙的速度,又,

所以=答案:8:15

101小贴士:对于s、t、v三个量中,已知任何两个亮的比,都可以求出另外一个量的比。在计算时,注意运算运算公式。

五、运**像问题。

典型例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υ t,在下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υ甲>υ乙b.υ甲<υ乙。

c.υ甲<υ乙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思路点拨:利用速度图像、路程图像分析问题时,注意每一点都有对应的路程速度、时间。

解析:本题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进行分析。

方法一:时间相同比路程。 如下图, a、b两点,根据公式υ=,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但s甲大,所以υ甲大;

方法二:路程相等比较运动的时间.如下图,在c、d两点,根据公式υ=,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相同,但t甲小,所以υ甲大。

答案:a 101小贴士:利用速度图像还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如图下,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物体通过的路程。

典型例题:下面三幅图是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能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1)和(2b. (2)和(3)

c. (1)和(3d. (1)、(2)、(3)

思路点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s-t图像中一条倾斜的直线,v-t图像中是平行时间轴的一条直线。

解析:“s-t”图像描述了物体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斜线表示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斜线越陡,物体的速度越大。“v-t”图像描述了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平行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直连离时间轴越远,速度越大。

因此本题选c。

答案:c规律方法: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动态变化,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正确区别物体运动时的“s-t”图像和“v-t”图像的关键是根据图像的形状理解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下表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s-图象与图象中的比较。

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经典例题

典型例题3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 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6m 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4m sb.4.8m sc.5m sd.6m s 典型例题4 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5 2路程之比为4 3,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五 运 像问题。典型例题1 物体做...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 测量的意义及其单位。1 测量的意义 如图甲所示,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那个较长?如图乙,中心的两个圆那个面积较大?先目测,在用刻度尺测量,通过测量我们会发现ab和cd一样长,中心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由此说明仅凭感觉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 长短,有时...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 测量的意义及其单位。1 测量的意义 如图甲所示,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那个较长?如图乙,中心的两个圆那个面积较大?先目测,在用刻度尺测量,通过测量我们会发现ab和cd一样长,中心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由此说明仅凭感觉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 长短,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