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材分析与学法指导。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其地位是很重要的,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初一时学生学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长诗,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诗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如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
2.确定基本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生僻字词不多,语言通俗,平淡中见神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3.
确定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二、学法指导。
1.生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
十四、五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教的两个班,五班学生活跃者居多,很多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六班学生思考风格较“保守”者居多,所以在五班,我会鼓励有主见的学生个别发言,由他们去带动课堂,在六班,则多由我来对课堂进行整体性的启发和点拨。这样,两个班的学生都能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积极地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1)抓朗诵。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朗读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强化训练则放在早读时间进行。
2)坚持启发式。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掌握自己阅读诗歌的方法。 (3)变教知识为教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2.教具准备: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回忆杜甫的相关资料(朝代、字号、称誉等),以《春望》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杜甫所处时代的时局特征和社会状况。(课件展示相关**及文字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全诗,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课件展示部分字的注音和解释)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4.集体朗读,为朗读配上合适的背景**(如风声、雨声、雷声等),渲染气氛。
三)品味语言。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重点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 询问学生:
“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四)师生讨论。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思考诗歌的内容意义。在其中贯通对难重点的把握。
1.把握诗歌的内容。
问:由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单独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点拨:
由题目看,可初步了解到这是在八月的时候,诗人因茅屋被秋风刮破之后写的诗。“为”在这里是“被”的意思。 ⑵问:
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发泄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产生的不满么?联系诗中所描写的情况推测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并提出新问题) 点拨:
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
诗人当时非常贫困,这些可以从居所的简陋、茅草的难得、寝具的陈旧等看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的沉重。 2.思考诗歌的主旨。
在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杜甫怎么不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住好一点的房子?”“杜甫那么有才华,又做过官,为何会落到这样的境地?
”“他为什么不马上把茅屋顶修好,却束手看着床头屋漏?”“杜甫自己都那么惨,为何还要忧国忧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阅历特征,他们会不大理解杜甫为何自顾不暇还要为天下寒士忧虑,也不明白“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在当时来说不可能实现,诗人却还是要抱以希望。
此时可以就手展开讨论,认识当时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境,感悟诗人的思想境界。 ⑶问:面对这重重的不幸,换了主角是你,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
而诗人的表现如何? 点拨: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
“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⑷问: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 点拨:(略)
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到这里为止,本课的重点就得以突出,难点也得到突破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堂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自己预想之外的问题,或他们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答出超出自己预想的答案,教师应努力抓住这样的机会,好好挖掘这些资源,努力抓住这些亮点,发挥教学机智,让它们“发光发热”,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利用。
五)小结。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再次朗读诗篇。 1.
教师范读(富有感情的吟诵),并投影诵读要注意的节奏和重、拖音。 2.学生借鉴教师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内容。
3.学生共同朗读。
六)拓展。时间允许的话,可安排学生对杜甫的其他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篇进行品读。
七)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除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要体现延伸性学习思维,如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诗;让学生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为此诗写一个简短的读后感。所以,可安排如下作业: 1.
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 2.查找更多的杜甫资料(重点是杜甫的忧国忧民诗歌),发布到本人个人**留言簿进行交流,并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左右。
3.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诗。
4.查找资料,论证在本课导入时出现的“朱门酒肉臭”的“臭”字的读音,并发布交流。
五、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秋风破屋急心情苦痛自己推。
群童抱茅叹无可奈何己。
雨夜湿屋忧忧思不绝及。
祈求广厦愿广厦万间天下寒士人。
这就是杜甫!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初中精品资料欢迎 本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 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这个中心目标,将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编排如下 一 内容及重难点。第一单元 编排了 我爱这土地 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 黑人谈河流 等六首新诗,这六首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 土地...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单元方程。知识梳理 学生已学完整数 小数的认识 四则混合运算,会较多的数量关系式,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基...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三 教学目标 1 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之内。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抓好新安排的关于自主预习复习 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培养的同时,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爱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