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香菱学诗》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香菱的性格。
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 导向:
1、导语: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2、揭示目标:
了解香菱的性格。
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略。2、积累下列词语:
起承转合②以词害意③地灵人杰④诲人不倦⑤挖心搜胆⑥精血诚聚⑦穿凿⑧揣摩⑨⑩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
待到乾隆继位,曹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背景资料: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感知内容: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概述三要素。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书。
第1段:读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
第2-3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
第二部分:(4-8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写诗。
第4段:第一稿“措词**”
第5-6段:第二稿“过于穿凿”
第7-8段:第三稿“精血诚聚”
**的三要素。
1)人物:香菱、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
2)中心事件:林黛玉教香菱学诗。
3)环境:清代、贾府。
概括香菱学诗的步骤。
1、拜黛玉为师;2、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3、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
4、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香菱学诗过程。
1、拜师;2、初作—呆;3、再作—疯;4、三作:魔,最后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a、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b、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有好老师的指点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环境造就人,在这里香菱得到了精神的解放,他的聪明才智初才得以显露出来。
第2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2、揭示目标:
讨论交流。**合作。
二、讨论:小组合作**。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和折磨。
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可以看出来?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
”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
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
《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
“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三、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合作解决。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作践。
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
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
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3、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
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
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
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1 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 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 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 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 走进 红楼梦 推介 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 教学重点。1 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
师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 红楼梦 师 对,是 红楼梦 大家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作者是谁?生1 红楼梦 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 家曹雪芹。生2 红楼梦 是中国古典 的颠峰之作。生3 这部 以贾宝玉 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
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微课教案
走近香菱探寻悲剧美。x县xx初级中学王颖姝。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对于诗歌 等学体裁的赏析能力也有了一定地提高,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 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化的热爱。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能够较流利地复述,即学生已经独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