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课外诗歌赏析

发布 2022-08-03 00:16:28 阅读 7977

九年级下册课外重点诗歌赏析题汇编。

制卷:詹文志姓名。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首联中“照”和“自(不平)”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照”字用夸张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不平)”托出从军愿望和为国决心。

2、尾联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立功塞外的壮志豪情。

3、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4、“牙璋”“ 凤阙”“ 铁骑”“ 龙城”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借代。

5、“雪暗”“风多”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雪暗”写出了雪之大和行军的艰难;“风多”和“鼓声”相和,写出将士出征的昂扬士气。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花近高楼伤客心”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以乐景写哀情,运用了反衬手法。

2、诗中将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抒怀的内容是什么)?

答: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沉重忧伤之情。)

3、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义?

答:含义是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祭祀,日暮时分我学习孔明姑且作《梁甫吟》,抒写了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而苦无献身之路的伤感。

4、“日暮聊为《梁甫吟》”中的“聊”字有何妙处?

答:“聊”是不甘心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了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而苦无献身之路的伤感。

5、尾联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用典。使用后主的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统治者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而苦无献身之路的伤感。

6、“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中的“来”“变”二字各有什么妙处?

答:“来”字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字一字双关,既指玉垒山浮云变幻莫测,又指世事如沧海变桑田,表现诗人对历史的追怀。

7、诗人登楼看到了什么景象?

答:高楼旁的繁花,锦江的春色,玉垒山的浮云,后主祠庙。

8、诗中对全诗内容起总领作用的词是“登临”,对抒情基调起决定作用的词是“伤客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之情?

答:抒发了诗人无辜被贬的悲愤,至死不渝的决心,对家国的眷恋,对前途的惆怅(忧伤)之情。

2、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比,“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之情。

3、“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中“欲为”“肯将”有何作用?

答:“欲为”写出诗人对朝廷和君主的忠诚,“肯将”写出诗人对去除弊事的当仁不让,都表现了一个竭忠尽智的臣子形象。

4、“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表达了诗人在年老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的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5、分析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如何做到眼前景和心中情完美统一的?)

答:虚实结合,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感到前途渺茫以及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借景抒情,做到了眼前景和心中情的完美统一。

6、“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有何妙处?

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写得极有力,使全诗气势磅礴,意境雄阔。

7、诗的结语(尾联)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诗人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8.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d)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9.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c)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望月有感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1、 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答:影、雁、根、蓬。

2、 颈联历来为人所称颂,试从表现手法上对其进行分析。

答: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分离的兄弟比作“千里雁”“九秋蓬”,生动形象地揭示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表现了孤独、思乡之情。“千里雁”重在表现孤独之感,“九秋蓬”重在表现思乡之情。

3、 全诗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骨肉相思之情。

4、 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画面。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七、八句用典,借以表达尽忠报国的情感。

2、首联中的“压”“开”字各有何妙处?

答: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

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3、王安石曾批评:“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认为“黑云”和“ 日光”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4、 颔联有何妙处?

答:这一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 为什么说尾联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尾联用典,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点明主旨(卒章显志)。

6、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将士卫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歌赏析

观刈麦 白居易。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农民在田间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体现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歌赏析

观刈麦 白居易。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农民在田间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体现了...

课外诗歌赏析练习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一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 墨梅 水墨画的梅花。洗砚池 写字 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1 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 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二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