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舒婷的诗歌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课型:讲授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借“星星”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代人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背诵或朗读你熟悉的朦胧诗作品。
导入舒婷的朦胧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舒婷“心灵世界的歌”。
二、走近诗人。
舒婷,2024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而闻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舒婷的诗具有一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念,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三、朦胧诗及其特点。
抓住朦胧诗出现的年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的运用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介绍。
你读过朦胧诗作品吗?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朦胧诗的了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正是体现了朦胧诗特色的一篇成功之作。
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阅读第一节,思考: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它们蕴含了哪些社会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意象。这些意象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深沉而悲痛。——应该以“沉重、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
阅读第二节,思考:
2. 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3.哪一句写希望?
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飞天”比喻人民心中渺茫、难以落实而又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
这节诗为全诗情感的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阅读第三节,思考:
4.第三诗节的感**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三诗节中的感**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联系时代背景,找出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当时“四人帮”被粉碎,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的人们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兴奋不已,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
——读出欣喜,高亢、热情洋溢、激情喷薄。
阅读第四节,思考:
6.本节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读得坚定有力、不容置疑,给人高亢激昂的感觉。
7.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五、品读,理解主旨。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看到祖国黎明到来时的欣喜之情;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
4.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
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梅岭三章。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
2、体会并学***生死不渝、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作者简介:**,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有诗集《**诗词选集》。
自主学习一:
读诗前的一段小序,我们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自主学习二:
第一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泉台”与“阎罗”这两个并不存在的迷信传说?
2、“旌旗”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其含义是。
3、“阎罗”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其含义是。
4、“招”“斩”用得好,试着分析好在**?
5、第一章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自主学习三: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1、“烽烟”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其含义是。
2、“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引用了什么典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3、“烽烟”是什么意思?
4、 第二章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自主学习四: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血雨腥风” 比喻了什么?
2、谈谈你对“自由花”的理解。
3、第三章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合作**:知识链接 :
头悬国门”的典故。
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他屡建战功。
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就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
“扶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取义成仁”的典故。
“取义成仁”是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舍生取义”,见《孟子告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杀身成仁”,见《论语》:“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军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难欲燕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义至。
而今而后,庶无己愧。”
3.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2对比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3.结合诗歌学做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对比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2.分析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3..结合诗歌学做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一、导入新课。
自2024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2024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地物产丰饶,内涵丰富。汲取养分,濡染精神,时时与大地相连 幸福生活,诗意栖居,处处与大地相伴 翩翩联想,理性思考,常常与大地相关。脚踏一方土,就会感到踏实 充实 扎实 脚踏一方土,常会涌现美丽的故事 感人的经历 心灵的体悟 深沉的思索 请以 脚踏大地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地物产丰饶,内涵丰富。汲取养分,濡染精神,时时与大地相连 幸福生活,诗意栖居,处处与大地相伴 翩翩联想,理性思考,常常与大地相关。脚踏一方土,就会感到踏实 充实 扎实 脚踏一方土,常会涌现美丽的故事 感人的经历 心灵的体悟 深沉的思索 请以 脚踏大地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辅导材料。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城北中学王万芳。一 教学内容。一 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诗歌,分外国诗和中国新诗。抒发的是爱国思乡之情,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感动着无数读者,净化着一代代赤子的心灵。这是华夏儿女亘古不变的情怀。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加深和家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