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手册2 第二章声现象

发布 2022-08-01 10:07:28 阅读 8890

第二章声现象。

知识网络构建。

高频考点透析。

第一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

人说话、唱歌时,用手摸着喉部,会感到此时喉部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把悬挂的泡沫球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如图所示);敲鼓发出声音时,放在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如图所示)。

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知能解读:(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形式: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能解读:(三)声速。

1.声速: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2.声速与介质的关系: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

知能解读:(四)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2.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发声体超过17 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s时,反射回来的声音与原声混合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了。

五)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的基本构造图(如图所示)

2.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外界传来的声波传播到外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刺激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声音传人大脑的顺序是: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注意:人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制,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 hz到20 000 hz,如果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低于20比或高于20 000 hz,人耳就觉察不出来。

解题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判断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的方法。

物体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定会被人耳听到。

人听到声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振动发声;(2)有介质传播声音;(3)声波能够引起人耳鼓膜振动。

跨越思维误区。

思维误区:利用回声测距时声传播的时间易出错。

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即“回声测距”,如: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测量原理:

,其中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

物理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一)转换法。

当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物理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如本讲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物体发声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我们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片、泡沫、乒乓球的跳动及水花等可见的现象来观察。

思想方法:(二)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

理想实验法就是要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应用这种科学方法**和认识物理规律时往往分两步:(1>根据实验目的尽量创造条件,设计并操作实验,为**或验证某一物理规律而取得可靠的实验事实;(2)在获取可靠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假想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实验,并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

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通过科学推理可知,若罩内抽成真空,则不能听到铃声,这里利用的就是科学推理法。

中考考点链接。

考点链接:(一)中考考点解读。

本讲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利用回声测距离,主要以填空题和选择题等形式进行考查。

考点链接:(二)中考典题剖析。

1.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2.与声速有关的分析与计算。

第二讲声音的特性。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音调。

1.音调:物理学中用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是乐音的一个特性。音调由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hz)。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如图)

频率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频率高,声音的波形密集,频率低,声音的波形稀疏,如图所示。

3.声的分类。

知能解读:(二)响度。

1.响度:是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弱。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振幅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如图所示。

拓展: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2.响度与距离的关系:同样大小的声音,我们距离发声体近时听到的声音比远时的大,可见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弱。

知能解读:(三)音色。

1.音色: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的特有品质。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闻其声而知其人”,也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各自的特征,即不同人的音色不同,故听到说话声便可分辨出是谁。

2.影响音色的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的,因此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本身。

知能解读:(四)音调、响度、音色的对比。

解题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一)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方法。

音调、响度、晋色是乐晋的三个特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例如日常生活中说“震耳欲聋”是指响度大;声音“尖细”是指音调高。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振动方式等决定,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主要依据。

在区分乐音的特性时,要知道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变,响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方法技巧:(二)利用波形分析声音的特性。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不同时,声波振动的疏密程度不同;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不同,声波振动的幅度不同。音调和响度相同的不同乐器所发出声音的波形不同。

跨越思维误区。

思维误区:音调和响度易混淆。

日常用语里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响度。二者是易混淆的。

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唯一,物理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声音的“大”“小”则用来描述响度。

物理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用控制变量法理解声音的特性。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适用于一个物理量的变化与多个因素的变化有关的问题的讨论。

使用这种方法的一般步骤是:(1)明确研究的问题中有多少个物理量,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个物理量;(2)逐一研究这个物理量(研究对象)跟某一物理量的单一关系时,要使其他物理量保持不变;(3)把这些单一关系综合起来。

本讲在研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例如:若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具体关系,必须应用控制变量法。先控制振幅不变,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中考考点链接。

考点链接:(一)中考考点解读。

本讲重点考查声音的三个特性,难点是区分音调和响度,多以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二)中考典题剖析。

1.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2.声音的特性。

第三讲声的利用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蝙蝠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人们利用超声检测技术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大象用次声波交流,声学仪器接收到**、台风、核**产生的次声波进行预报等。

2.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如海啸、**、**时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摧毁坚固的钢板、建筑物等。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除污垢、打碎结石等。

知能解读:(二)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例如,在休息时,即使是美妙的**也是噪声。

2.噪声的**:噪声主要**于工业噪声(如机器的运转声等)、交通噪声(如机动车辆的鸣笛等)、生活噪声(如人们大喊大叫、家用电器发出的声音等)。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声音有强有弱,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可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可超过50 db。

噪声轻则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毛作,重则使人神经衰弱,甚至引起心脏病和高血压。

4,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产生(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的振动);阻断噪声传播(隔声、吸声,如植树造林等);防止噪声进人耳朵(戴护耳器,如耳罩、耳塞、头盔等)。

解题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一)减弱噪声的方法。

方法技巧:(二)区分声传递的是信息还是能量的方法。

2019届中考物理九年级物理电路

科目 物理。关键词 教案 电路 年级 初三。文件 标题 第四章电路 内容 第四章电路 教学结构 本章重点内容及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1.关于 电荷 人们对电荷的认识,是伴随人们对摩擦起电认识的产物,摩擦后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由于电荷相互作用的形式不同,人们确定了自然界有两...

人教版2019届九年级中考物理模拟试卷

2017届九年级物理3月份月考试卷。总分80分 一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本题共8小题,共16分。1.生活中热现象随处可见,有关热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夏天在河岸边玩耍,觉得沙子热得发烫而河水却不怎么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大。b.在远处闻到酒的香味,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c.冬...

2019届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

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 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重点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运用密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