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专题训练 声光热 力

发布 2022-07-31 21:15:28 阅读 8693

一、选择题:

1.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品。

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2.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3. 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太阳光。

4.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池塘水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现象 b.放映电影时,在幕布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c.红色月季花是因为它吸收了红光 d.近视眼患者需要用凸透镜来矫正视力。

5.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a.不成像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6.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7.光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

b.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

c.雨过天晴后,天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人们常说的“天狗吃月”这一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8.小明要制作如图所示的简易潜望镜,他需要下列器材中的。

a.凸面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9.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 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左图所示,图右中的数字序号表示的是。

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11.烛焰通过焦距为10 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 cm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b.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c.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12.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5 cm b.10 cm c.15 cm d.18 cm

13.小林同学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形成的是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

b.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完全相同。

c.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 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光屏上仍可成清晰的烛焰像。

d.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0 cm刻度线处,保付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它上面都得不到清晰的蜡烛像。

14.在**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将蜡烛沿主光轴由距透镜90 cm移至120 cm的过程中,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光屏上的像一直比较清晰.若他再将蜡烛移至距透镜7 cm处,移动光屏,则屏上得到的像一定是。

a. 放大的像 b. 等大的像。

c. 缩小的像 d. 正立的像。

15.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擦在**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6.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

a.是非晶体b.熔化过程持续了14 min

c.在ab段处于固态d.在bc段不吸热,温度不变。

17.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a.液化放热 b.蒸发吸热 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

18. 为了节约用水,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19.小丽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 b.冰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冰的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d. 图中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20. 如图所示实验或事例,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二、填空题:

1. 手机是现代最常用的通信工具,手机之间是利用传递信息的,人们在不同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 。接听**时能辨别不同的人,是因为不同人说话时的不同。

2. 在光纤通迅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___m/s,通迅用的激光从光导纤维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经过多次___选填“反射”或“折射”),从另一端射出,从而把它携带的信息传到了远方。

3.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 ,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如果不把遥控器对着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对着墙壁调整角度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利用了光的 。

彩色电视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4. 为了监控取款机前的实时情况,银行atm自动取款机上方安装有一摄像头.摄像头的工作原理相当于透镜成倒立、 的实像;当取款人逐渐靠近取款机时,他所成的像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透镜,它的成像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所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已知镜头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人应离镜头 (选填“远”或“近”)些。

6. 如图所示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的虚像。

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___侧。

7. 为了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我市开展了露天电影走进社区活动。准备放映时, 画面超出了整个屏幕,如果你是放映员应将放映机 (选填“远离” 或“靠近”) 屏幕,同时要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

8. 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 如左图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正立/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___方.

2) 在保持(1)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019届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

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 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重点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运用密度知...

2019届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利用。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回声定位原理的应用现代技术应用的物理知识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获得社会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情感目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热爱重点。回声定位中涉及的路程 时间的计算难点。回声定位中涉及的路程 时间的计算难点突破措施 解决回声中的计算教学用具。...

2019届中考物理九年级物理电路

科目 物理。关键词 教案 电路 年级 初三。文件 标题 第四章电路 内容 第四章电路 教学结构 本章重点内容及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1.关于 电荷 人们对电荷的认识,是伴随人们对摩擦起电认识的产物,摩擦后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由于电荷相互作用的形式不同,人们确定了自然界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