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九年级语文培优试卷。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1、家书,蕴含着亲情的温暖,铭刻着战火的记忆,承载着华夏的文明。请写出与“家书”有关的古诗词。
2、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李清照·《武陵春》)
3、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诗人也通过类似句子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苏轼,绝世文才,以诗文言志传情。他把酒临风,缓歌徐吟,唱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也唱出了对天下人的祝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矫健弯弓,豪情满怀,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江城子·密州出猎》;他月夜游寺,感慨人生,寄托情思于如水明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记承天寺夜游》)
二、现代文阅读。
落叶也精彩郑荣来。
日前一场不小的秋雨,打落了树上的许多黄叶,飘飘零零,构成一色景致。往年立冬一过,更是飘飘洒洒,纷飞不断。特别是那些银杏树,金黄的叶片被阵风吹落,地上如同盖上层层**。
一阵四五级西北风刮过,树上的黄叶,几乎全部离开枝头,无一残留。大马路边的那两溜同类也是如此,都把金黄献给了大地。步调是如此一致,说走就走,毫不留恋枝头。
我住的大院里,有二三十种乔木,落叶时间都各有其序。大道两边的柿树,个性最为特别,它的叶子本属红叶类,但从不大红大紫,只是奉献些微红的颜色,更多的是黄绿相间的斑驳,把红黄让给自己的果实。那柿子也是抢尽风头,总是以自己的丰满和金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当叶子纷纷飘落,它仍独留风姿在枝头,奉献着多彩多姿的美丽。你看那一嘟噜一嘟噜的柿子,展示着与众不同的风韵,让所有的行人都不能不顾盼乃至流连。
为数最多的槐树,显示了树多势众的气派,院里的几乎所有的大道小路,都是它的领地,地上都有它的叶片。它们的落叶,不像银杏那样同步,而是先后有序,次第而落。它不断提醒人们,及时注意增添衣服。
如同花开的时间,它们同科同属不同种,好几种槐树,总是你刚谢罢我又开,整个夏秋两季,没有间断过,仿佛时刻要人们关注它美丽的存在。它的叶子也是如此,虽不如槐花那样美丽,但那浅浅的黄色,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彩。
树也是不可貌相。那几棵泡桐树,高大魁梧,可谓材大体粗,但落叶却早,与它的个子、块头不相称,老大没有老大的样儿。它尤其经不起打击,西北风一来,比谁都大的叶片,竟哆嗦得厉害,惊吓之声,比谁都大。
甚至高叫“怕啦怕啦”,夜深人静时,制造恐怖气氛,真是没出息!我也是念及它叶阔荫大,夏天给人荫凉,对我等有过奉献,也就谅解它了。不然的话,它那叶片抽抽巴巴,不红也不黄,毫无姿色,风一吹就跌落满地,连草地都被遮盖住,给环保工人添了许多麻烦,实在不敢恭维。
垂柳却是不同。它身躯较瘦,腰细枝软,体态轻飘,仿佛弱不禁风。但它经得起雪打风吹,那年特大雪,压得柳枝垂地,它们都挺过来了。
多少次大风的吹袭,好几场四五级西北风,它都满不在乎。除了松、柏、竹,就数它落叶最晚。看看金台园里水池边的垂柳就知道,它像是要站最后一班岗,大家都撤了它才撤。
它真是名副其实的“早来晚走”的敬业者。当春天到来之前,寒风料峭,乍暖还寒,它最早见绿于枝头,率先透露春的消息。春风杨柳万千条,又是它营造了热闹的春意。
法国梧桐也值得一说。它在院里落户十几年,都种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远不像它们在南京那么有地位,市中心多少条马路都是它们的地盘。我们现在才见识到,它其实是最有抗争精神者。
前面所述各树都不如它,它们的叶子至今还济济一堂于树梢,少有飘落者。它们也是叶阔荫大,但比泡桐坚强得多,勇敢得多。
看京城大街上和院里的落叶,精神上丝毫没有抽缩之想。许多人都说喜欢冬天,那是因为,冬日的树木不因叶落而颓败,而是蓄势待发,准备来年更加蓬勃。 落叶,奉献了**个月的绿色,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再以金黄谢幕,也算是一种圆满。
你看它们,来时欣欣向荣,走时充满希望。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正是它最乐于表达的真情。树叶的一生只有大半年,它没有愧对这一生。
它的一生都是为他人而活,春天以嫩绿励人朝气,夏天以浓荫给人荫凉,秋天或以颜色悦人心情,或零落给大地增添营养。它潇洒来去,可谓活得自豪而有价值。
落叶是别有风貌的景致,当红叶黄叶铺洒满地,实在是美丽至极的风景,不少人希望此种赏心悦目的金黄,能够多存留一些日子。但在我,却要感谢环保工人,及时打扫落叶,不使行人践踏,让它保留一个完整的身躯,洁净的容颜,留给人们一个完美,也给人一种哲理的思考。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不同树种的落叶,特点纷呈。请你把每种树落叶的特点加以概括,整理出来。(5分)
3.文章依次写了不同树种落叶的精彩美丽,请赏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3分)
4.请品味下面一段话的语言特色。(3分)
树叶的一生只有大半年,它没有愧对这一生。它的一生都是为他人而活,春天以嫩绿励人朝气,夏天以浓荫给人荫凉,秋天或以颜色悦人心情,或零落给大地增添营养。它潇洒来去,可谓活得自豪而有价值。
5.文章的最后一段“落叶是别有风貌的景致,……不使行人践踏,让它保留一个完整的身躯,洁净的容颜,留给人们一个完美,也给人一种哲理的思考。”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上下文,揣摩“给人一种哲理的思考”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2分)
成语里的歌声。
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
“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
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
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
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
板、眼是民族**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从成话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和高雅**两大流派。
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
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
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的共鸣结成“知音”。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中的珍品。
古人还悟出了**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
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本文从哪些方面对成语中的歌声进行了说明?
歌声的高亢、嘹亮歌唱的美妙含情→歌曲的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3分)
2.第⑥段中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3.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4. 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4分)
知识一:知识二:
三、文言文阅读。
一)(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1. 与“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怅恨久之b. 辍耕之垄上。
c. 蜀之鄙有二僧d. 西蜀之去南海。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富贵,无相忘。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 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志”,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二)谲判。乾隆间,苏州乐桥有李氏子。每晨起,鬻菜于市,得钱以养母。
一日,道中拾遗金一封,归而发①之,内题②四十五两。母见之,骇然曰:“汝一窭人③,计力所得,日不过百钱,分④也。
今骤获多金,恐不为汝福也。且彼遗金者,或别有主,将遭鞭责,或逼偿致死矣。”促持至其所⑤以待,遗金者适至,遂还之。
其人得金辄持去,市人咸怪其弗谢也。欲令分金以酬,其人不肯,诡曰:“余金固五十两,彼已匿其五⑥,又何酬焉?
”市人大哗。 适某官至,询得其故,佯怒卖菜者,笞之五⑦。而发金指其题,谓遗金者曰:
“汝金故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汝金矣。”举金以授卖菜者曰:“汝无罪,而妄得吾笞,吾过矣,今聊以是偿,而母所谓不祥者验矣。
”促持去,一市称快清朱翊清 《埋忧集》
说文解字】①发:打开 ②题:标明、注记 ③窭人:穷人 ④分:本分 ⑤所:地方 ⑥匿其五:从其中藏匿了五两钱 ⑦笞之五:打了五板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道中拾遗金一封或逼偿致死矣。
2、翻译句子。
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汝金矣。
九年级语文培优
一 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1 家书,蕴含着亲情的温暖,铭刻着战火的记忆,承载着华夏的文明。请写出与 家书 有关的古诗词。2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李清照 武陵春 3 白居易用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 观刈...
九年级语文培优 1
官田学校初三语文培优资料。一 晨诵 国学精粹。孟子名言。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让他的意志受到磨练,筋骨受劳累,身体受饥饿之苦,让他做事总不能顺利。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样来的方法来惊动他的...
九年级语文培优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等级。1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朔风 追溯阴霾 狐狸荫庇 吹毛求疵b.禀告 凛冽寄予 绮丽更换 半夜三更。c.占卜 沾染缄默 减负露脸 锋芒毕露d.绵延 蜿蜒较量 校对炫耀 头晕目眩。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笼罩历程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b.狩猎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