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6

发布 2022-07-26 15:11:28 阅读 9342

专题六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

班级姓名效果评价

一、《敬业与乐业》第。

六、七段(原文略),做1——8题。

1、文段中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

答:2、作者所谓“人生合理的生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3、“业”在文中指“职业”,也指做一件事情。请你说一说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对待“业”?

答:4、选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5、什么是“敬”?为什么该敬业?

答:6、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答:7、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答:8、“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答:二、读《傅雷家书两则》之第一则(原文略),做9——16题。

9、傅雷写这封信的目的是

10、“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一句与前面对应的句子是( )

a.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烦恼或是不安。

b.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c.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11、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答:1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并阐述理由。

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答:13、赏析下面句子。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答:14、傅雷告诫儿子,面对消沉苦闷时应怎样做?

答:15、作者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什么?

答:1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这句话的理解。

答:三、阅读《故乡》最后三段(原文略),做17——20题。

17、选段主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8、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文中三个“辛苦”的含义。

(1)“辛苦展转。

(2)“辛苦麻木。

(3)“辛苦恣睢。

19、选文中“新的生活”具体指什么样的生活?

答:20、“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义?

答:四、读《我的叔叔于勒》第25——36段(原文略),做21——23题。(2010﹒苏州)

21、克拉丽丝认出于勒之后,为什么会“哆嗦”?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作简要分析。

答:22、选文从“我”的观察角度描写于勒,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2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终于”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①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答:五、阅读《我的叔叔于勒》42——49段(原文略),做24——27题。

24、选文抓住哪些特征描写于勒的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25、“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26、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27、在给于勒小费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态度迥异,请分别谈一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答:六、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3——8段(原文略),做28——30题。

28、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9、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c.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选文第二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创造力。

七、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4——8段(原文略),做31——34题。

31、寻求第二种答案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32、“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句话中的“此”指代什么?

答:33、选文第④~⑤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4、在回答“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个问题时,“有人”的回答和“我”的回答是否完全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八、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6~12段(原文略),做35——38题。

35、第6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36、依据语段内容,列举出中国学生在如何学习的问题上存在的不足(最少三条)。

答:37、从文中找出传统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并说一说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是怎样的。

答:38、从文章的论证方法来看,第6~10段和第11~12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九、阅读《谈读书》(原文略),做39——43题。

39、选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分别是什么?

答:40、作者认为一般人读书有哪三种目的?读书中哪三种偏向最常见?

答:41、文章是如何论证“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个论点的?

答:42、你认为对于好书、一般的书和比较粗糙的书分别应该采取怎样的阅读方法?

答:43、“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十、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1~4段(原文略),做44——47题。

44、第③段“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中的“单”字有何作用?

答:45、阅读第③段文字回答。

(1)作者为什么说“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答:(2)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为什么后来也失掉了?

答:46、阅读第④段文字回答。

(1)文中说“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的原因是什么?

答:(2)本段中提到的几个词语,它们各指什么?

新生路切实的东西。

渺茫玄虚之至。

(3)“求神拜佛”导致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

答:47、本文驳斥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的根据是什么?答:十。

一、阅读《范进中举》第5段(原文略),做48——55题。

48、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中举后竟欢喜得发疯的情节?以下的分析,你认为对的是( )

a.主要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他反常的行动来刻画。

b.通过人物的肖像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刻画。

c.主要通过夸张的手法,鲜明生动的语言和违反常情的举动来刻画。

d.通过人们的反应,运用人物对话来刻画。

e.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刻画。

49、作者对范进发疯的这段描写颇具艺术特色,将范进发疯的丑态写得( )

a.一针见血丝丝入扣 b.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c.耐人寻味鞭辟入里 d.其味无穷酣畅淋漓。

50、范进中举发疯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下面的分析哪几项是对的( )

a.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可悲可怜。

b.过高的奢望必将带来可悲的结果。

c.抨击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d.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e.热衷科举,醉心功名的人,其命运是可悲可怜的。

51、本文描写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既有爆发力,又有波澜,如果分四层,每一层均用两个字概括,你将怎样概括?请将概括的词语写在下面。

答。52、文段中描写了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的对话,他们的对话都是围绕范进发疯而展开的,但是他们的语言是有区别的,请举例说说他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答:53、原文中说:“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根据你的理解,你觉得作者要说的仅仅是“痰迷了心窍”吗?

答:54、文段中有些句子从侧面烘托了范进发疯的丑态,请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是怎样烘托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2

专题二成语运用与病句辨析。班级姓名效果评价 成语运用 本专题主要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成语在句中的使用,一般考查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多以选择题为主。强化训练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b.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

6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绵阳中学陇南育才学校六年级上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 五 姓名班级 纠正错别字 一 用 标出括号内正确的字。1.深深的 峡侠 谷衬托着你挺 拨拔 的身躯。2.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 原缘 一边大嚼着玉米棒。3.甲虫 家们全神贯注地 震振 着翅膀,唱出 优忧 美的音韵。4.西瓜嫌我们岛 坚苦艰苦 不愿在这...

九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3

专题三名著阅读与句子仿写。班级姓名效果评价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主要考查对名家名作的了解,考查对 课标 要求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内容涉及作家作品 生活时代 国籍 身份地位 代表作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主题思想 文体知识等。其题型主要以 常识填空 选择题 对联 阅读理解和评价体验 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