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塘中心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文稿。
年级初三年级学科科学
一、主备人:陈德承。
二、授课时间:第一周至第二周。
三、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
1.1物质的变化(1课时)
1.2探索酸的性质(4课时)
1.3探索碱的性质(第1个课时)
四、前阶段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初二下对科学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有关符号及有关化学反应和基本计算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一部分抽象思维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掌握有一定的困难,甚至很难正确书写化学式,对那些抽象的多种物质的反应与否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基本没有形成。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虽然相当照顾后进生的学习和提高,放慢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对于后进生的教学还是需要努力提高。面对初三升学特点和形势要求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教学中,不可偏重一部分学生,同样需要两头抓带中间,全面提高。
五、各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能力点(见后面各课时)
六、学生情况分析:
本章呈现了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内“常见的物质”、“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等主题下的部分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形成认识物质世界的科学观念和正确方法有重要的作用。本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水、空气等常见物质以及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从探索物质变化规律和基本方法这一线索展开对常见物质的研究,并将物质变化的性质与它们的用途紧密联系起来。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为后面碱、盐的学习等打下基础。而学生对生活的中的酸碱和工业中的酸碱基本没有什么了解,况且这部分内容相当抽象,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七、教材处理: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应当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为学生提供比较宽广的科学、技术、社会背景和情景,从熟悉的身边典型事例出发,让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具体物质,再概括地认识常见的物质的性质,从而形成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由于本内容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不要任意扩展或提高对教学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对后面章节的学习。
八、教学方法的应用:(见后面各课时)
九、作业和测验:(见后面各课时)
1.1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3、了解**物质变化的方法。
4、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5、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6、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准备: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教学过程:引入
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一、 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木材燃烧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投影:图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木材燃烧。
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投影: 瀑布下落。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
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钢铁生锈
2、 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
3、 镁带能燃烧
4、 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
5、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出示: 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度: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 **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形状规则蓝色的固体。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的液体。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生成蓝色的沉淀。
4、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变成白色。
5、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入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变成蓝色。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进行如下的分析:
1、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4和5,原因是硫酸铜固体带结晶水时为蓝色,不带结晶水时为白色。
2、有沉淀生成的实验是3,原因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2,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这是我们认识物质,进一不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
思考:根据前面的观察,你能总结出硫酸铜晶体有哪些性质?
分析:硫酸铜晶体是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加热的情况下变成白色的固体,遇水又重新变成蓝色。
提问:在这些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
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师:根据物质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演示实验:在盛有2毫升鸡蛋清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发现有鸡蛋清发生凝固。这是由于鸡蛋清中的蛋白质与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现象。
根据这个性质,你能说出硫酸铜的一种用途吗?
分析:在生物体内广泛的存在着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的基础物质,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成的波尔多液可以消灭病虫害。
思考: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用途?
分析:根据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的性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可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小结:一.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二.**物质变化的方法:形状,状态,颜色是否变化,是否生成气体和沉淀。
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后记:1.2探索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酸,知道常见的酸有哪些。
2. 知道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呈现的颜色,会选择酸碱剂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 能大致说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4. 知道三大强酸的使用注意事项,知道盐酸、硫酸、硝酸的个性。
5. 知道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并能用它来检验稀硫酸或稀盐酸。
二)情感目标:
1. 通过强酸的使用注意事项的学习,培养规范操作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在实验室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开展实验安全教育。
2. 通过酸的共性和个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 通过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科学天地。
三)技能能力目标:
1. 会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 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间)的性质试验。
3. 通过酸的性质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4. 通过酸的个性、共性,用途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从分析物质结构,了解物质性质,从性质推出,用途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呈现的颜色。
2. 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共性)以及常见、重要的化学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3. 硫酸、盐酸的使用注意事项。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教案
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 机械变化 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本节课的重...
生命科学九年级教案
主题一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一 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讲述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基础,通过比较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初步了解细胞分化的含义以及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体四种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同时能初步学会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增强动手实验能力和科...
科学九年级
第一章综合练习。一 选择题 1 化学反应的特征是。a 发光放热 b 生成气体 c 生成沉淀 d 生成新物质。2 硫是淡黄色粉状固体,是硫的。a 物理变化 b 物理性质 c 化学变化 d 化学性质。3 下列关于盐酸的用途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的是。a.与锌反应制取氢气b.除去金属制品表面的锈斑。c.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