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练习

发布 2022-07-26 05:14:28 阅读 6302

九年级文言文练习班别姓名学号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11-12年考)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 2)臣之妻私臣(偏爱 ) 3)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偶尔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颁布),群臣(许多大臣)都来进谏(提意见或建议),(朝廷)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弊纳谏。

b. 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 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 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自以为大有所益/香远益清b. 孰若孤/吾孰与徐公美。

c. 即更刮目相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往事耳。

a. 好处/更加; b. 谁、哪一个; c. 重新/还; d. 认清/了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既克,公问其故。

c.余幼时即嗜学/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烨然若神人。

a.有时;b.所以/原因;c.我/多余,富余;d.如,比得上/像,好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主人日再食 b.未尝稍降辞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至舍/便舍船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愚公)年且九十。

a.日期/每天;b.脸色;c.宿舍,旅馆/舍弃; d.并且/将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15年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百里奚举于市/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b. 人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 行拂乱其所为/无丝竹之乱耳d.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a. 集市,市场; b. 常常,经常; c. 使……扰乱 ; d. 使……违背/通“弼”,辅佐)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恒过然后能改/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 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 然后知生于忧患/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未尝稍降辞色。

a. 犯错误/过失; b. 用这些方法……/的原因; c. 知道/通“智”,聪明; d. 脸色)

3、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便往往导致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就可以说明),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作为事实论据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同类并举,形成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

选文首先采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从中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

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的观点;

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结束全文。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应是“从个人到国家”)

a. 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先经受艰苦的磨炼。

b. 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 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文章的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晰。

d. 文章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先正面,后反面)

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和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并证明论点。

c. 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本文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曹刿论战 (2010-2023年从未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一鼓作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 衣食所安/安求其能千里也d. 民弗从也/便舍船,从口入。

a. 类; b. 振作/有所作为;c. 养/怎么; d. 听从/沿着)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公问其故/故克之b. 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c. 再而衰/主人日再食d. 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a. 原因/所以; b. 参与/间隔; c. 第二次/两顿; d. 目光短浅,见识浅陋)

三、翻译句子。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处理得合情合理。”

3.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不鄙”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刿: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鲁庄公: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以身作则。

2. 文章在叙事详略安排上堪称典范。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文章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双方交战的过程。这样安排,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和文章的中心,切合题意。

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鲁庄公也有不“鄙”的一面)

a.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

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 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等,全都显露出“鄙”。

d. 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

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进攻是在“彼竭我盈”之时)

a. 本文主要阐述必须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b. 曹刿认为发动进攻和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c.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取决于曹刿的谋略和指挥,也离不开庄公的知人善用。

d. 文中无论是写“乡人”,还是写“庄公”,都是为了衬托曹刿之“远谋”。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答案。一 文言文 古诗文默写。略。二 文学常识。1 司马迁纪传体 13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搔。2 刘向国别体。3 陈寿魏蜀吴。4 诸葛亮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情的一种文体。5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三 文言文阅读。一 l d 2 编次。同 倡 倡导。有人。适逢。3 d 4 c 5 略 6 a 二 ...

文言文练习卷 九年级上下

陈涉世家 史记 司马迁 一 词语解释。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苟富贵若为佣耕 安知屯大泽乡適戍。皆次当行会天大雨度已失期。乃谋曰亡亦死等死。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 楚人怜之今诚以吾众为天下唱。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念鬼威众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间令之次所旁丛祠中 旦日素爱人广故数言...

九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九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班级姓名。一 桃花源记 练习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4题。12分 甲文 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