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书院小学。
年级:三年级。
姓名:李智芳。
时间:2015-8-25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数学。
授课时间:62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李智芳。
课程总目标】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法,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经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课程内容】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一、时、分、秒(3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6课时)
三、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倍的认识(4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2课时)
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笔算乘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6课时)
四边形1课时。
周长5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
九、数学广角(2课时)
集合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方式:
问题教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学生生成、**、交流的问题,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1、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兵教兵互助合作方式完成**等活动。
2、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炼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三)课时安排:
根据容量、难易来安排。
四)课外拓展性练习:
1、课堂拓展练习:主要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提问、交流、当堂训练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拓展练习:主要通过周清、月清、及谈话交流等途径实现。
课程评价】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由平时学习和测试成绩两项构成。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评价方式:1)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长档案袋的整理、成绩等构成。
1、学习态度包括:(1)预习情况(学习内容的预习、课本准备)(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学习态度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作业情况构成:(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4)是否定期小结。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1)90分以上为优秀;(2)80—74为良好;(3)60—69为及格(4)60分以下为不及格;
结果处理:需努力的同学不能获得评先评优的资格,补考成绩合格者方能获得。
课程纲要三年级数学上册
科目名称课程名称适用年级。小学数学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者学校日期。三数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三年级。总课时数。61课时左右。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 分 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数学。课程类型 必修。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适用年级 小学三年级。课时 65课时左右。设计者 xxxxx第x小学。背景。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 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 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数学。课程类型 必修。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适用年级 小学三年级。课时 65课时左右。设计者 xxx 荥阳市第六小学。背景。本册教材内容涉及数学课程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