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

发布 2022-07-20 23:56:28 阅读 1006

第二节科学**: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有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2、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等自己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性物理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本堂课的讲解主要从流体压强在科学上的应用着手。需要多讲解科学上生活中和流体压强有关的工具。

以及在铁路旁边不要隔铁路太近等等的原因,要让学生学了物理要会将物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液体压强的规律,在**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难点:实验**过程中假设的建立及检验假设方案的设计,只要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就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体验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下面同学们继续再看课本上的**:

1、水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到不同深度时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问:这些现象跟什么有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1.用封膜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竖直放置,装入水,发现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容器下方有压强。

②水平放置,装入水,发现两端的橡皮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由于流动作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

③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矿泉水瓶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可先将三个小孔封上,让学生一个一个思考他们的射程。)让学生知道射程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液体的压强不一样,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

且压强随液体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②在矿泉水瓶另一边再扎一个小孔与其中任一个小孔等高,观察水的射程相等,说明同一液体的深度,压强相等。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2)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师:那么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位稍作讨论,然后回答。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由于有重力,所以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由于有流动性,所以对容器侧壁和内部都有压强。

二、科学**: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师:通过刚才的**和同学们的实验,那么,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能否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今天的实验,提出你们的猜想?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由于有了前面的学生实验铺垫,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液体的压强不再陌生,自然会结合刚才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猜想的同时,应让学生说明猜想的依据,并指出这样才是科学的猜想。

如果猜想得不够全面,老师要从旁引导。)

提出猜想:

1、与深度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

2、与重力、体积、质量有关:如果学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想刚才的实验中,如果塑料袋里多装一点水,塑料袋鼓得更出来。 3、与容器形状有关:

如果学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乐瓶和矿泉水瓶,观察它们什么不同,猜想液体压强是否与容器的形状有。

4、与液体密度有关:由于实验桌上摆有三种标有不同标签的液体,学生容易想到,如果可以他们观察桌上。

5、与压强方向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我们可以用u型管压强计来进一步验证。

师: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加油站。

然后演示: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型管中液面情况,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从科学的仪器中进一步验证刚才的结论。

设计实验:

师:考虑到液体压强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讨论(同组间进行):应怎样控制变量(保证哪些量相同,什么量不同?)讨论后请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进行实验:

老师先通过演示否定猜想,这样可以扫清**中的障碍,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然后依次**猜想,先**方向,再**深度和密度,这样做更方便,快捷。**后由学生派代表发言,说实验现象和结论:液体压强与所在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分析论证。

师:介绍方法,让学生阅读课本拓展一步重点介绍液柱模型的建立。

设想水中有一高度为h,底面积为s,水的密度为ρ

学生推导:(由于学生独立推导有难度,所以有如下设计)

vmf=g=mgp=f/s

师:从推导出来的公式p=ρgh可以进一步说明液体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跟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给出一个顺口溜:

不管容器粗和细,哪怕管子斜又曲,液体压强真稀奇,只看g与ρ h值。

师:强调公式p=ρgh:

1、h指深度,指即研究的点到最高液面的距离;

2、公式p=ρgh原则上只适用与液体压强。

3、公式中单位统一用国际主单位。

四、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

课堂小结: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也越大。

练习:1、解释课件中演示的现象:水坝为什么下宽上窄?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2、阅读教材上p151页的信息窗。

例1某小组同学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记录数据如下 (ρ甲 < 乙):

甲乙。1)比较1与4;2与5;3与6的实验序号,可得出。

2)比较的实验序号,可得出。

例2如图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并且液面相平,则两杯底受到的液体压强大小关系怎样?

例3两只容器中分别盛有相同高度的酒精和水,a、b、c三点中,液体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pa、pb、pc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板书设计:第2节科学**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

2、特点。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p=ρgh:

1、h指深度,指即研究的点到最高液面的距离;

2、公式p=ρgh原则上只适用与液体压强。

3、公式中单位统一用国际主单位。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作业布置:课后p154页第1题、第3题。

第3节空气的“力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压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并能很好运用几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和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的测量仪表,和海拔高度与大气压的变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联系老师所讲的解释实验现象,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并提问,并试着解答疑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更加仔细的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并努力解决问题,把所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气压的概念,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托里拆里利的测量原理。

难点: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将装满水的玻璃杯倒扣在水中,然后用力将杯子向上拉,感觉到很难将杯子与水分开,是什么“力量”与我们较劲,是——空气的“力量”。(可当场做实验演示)

讲授新课:将挂衣服的吸盘挂衣钓,紧贴在光滑的墙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吸盘就紧紧的贴在墙面上,是什么“力量”使挂衣钩压在墙上?

只要挤出吸盘内的空气,吸盘才能牢牢的贴在墙上,否则挂钩和吸盘就会自动掉下来,更不用说挂东西了,由此猜想,挂衣钩吸盘上的“力量”可能来自于空气。

一、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产生的原因。

在大气层里,下边的空气被上边的空气所压,地球被整个大气层所压。空气有质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在所作用的面积上产生压强。在空气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

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在2023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一个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他把两个直径为30cm铜质空心半球紧紧地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它们拉开。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第七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 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 教学目标。1 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 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 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 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3 认识伽利略的理...

八年级物理教案 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83 84典型试题

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8.3 8.4典型试题。典型例题。基础知识。1 如图所示是利用水银气压计测量不同高度的大气压数值。认真分析可知 大气压的变化规律是。由于不同高度的大气压是不同的,这就给人们一个启发 那就是可以将水银气压计改装成一个 如果我们在武当山的金顶上测得的大气压是83.6kpa,则金顶的海拔...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2 知道什么是合力 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3 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 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教学难点 1.合力的概念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