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作。业。胡琦璇。
环境10-1班。
西方典型人性假设及其管理理论。
管理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人性的正确认识而采取适宜的组织行为以提高组织绩效。个体的人是构成组织的核心要素,人是影响管理绩效的决定性因素。而“正是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依存于人的选择、动机、价值观、态度、效用评价、行为准则、理想。
”因而,要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就必须对管理活动中人的观念和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人性假设正是管理者关于被管理者需要的观念。所以,人性假设就成为研究管理绩效的人性论基础,不同人性假设对提高管理绩效具有不同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将分别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角度**不同人性假设对提高管理绩效的意义。而人性假设对管理的影响可以从人性假设的发展中展现出来。
一)“经济人”与科学管理理论。
经济人”也被称作“唯利人”或“实利人”。“经济人”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泰罗制为主体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科学开始代替随意,理性逐渐放逐经验。
“经济人”假设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劳动成为谋生的第一手段的环境下是有效的分析工具,但是,科学管理理论这种人性假设的核心认为人的本性自私、懒惰,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根据这一理论建立的管理模式,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正是由于对效率的狂热追求,制度的专横性忽略其主体所想,忽视人的社会层面、精神层面因素,以为只要将管理诉诸科学理性,只要简单地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就可以实现高效率。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以及人们对理性主义的深刻反思,“见物不见人”、背离人性的管理哲学终于不可避免地被以人际协调、人的激励为特征的行为科学所取代。
二)“社会人”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为了消除“经济人”假设理论的不良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并在其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绝不仅仅为了追求金钱,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满足对人的行为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社会人”的人性理论对人性的认识,较之“经济人”假设无疑前进了一大步。它不仅看到了人具有满足自然性的需要,而且认识到人还有安全感、尊重、友情、归属感等社会性需要。循着梅奥“工业人道主义”的轨迹,他的追随者们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管理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形成了有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包括组织同环境的关系)方面的理论。
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行为中的利他行为视为最终利己的手段,是为了一种无形资产或满足自己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社会人”假设在一定意义上提出了被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民主、平等主义等问题,打开了人的社会性研究的大门,使人性第一次受到较大尊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开辟了新的方向,从以物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代表着管理理论从机械的思想进一步转向价值和价值判断的领域,突破了将工人视同机器的延伸、忽视工人心理需求和社会协作的科学管理理论在伦理观念上的局限。
然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作为科学管理一种针锋相对的对峙,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复杂人”假设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
西方管理学家沙因等人,认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等理论,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并且只适合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人,而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不能把人的动机假定在一两种之上。因此他提出了“复杂人”假设,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随着人自身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需要层次因人而异;人在同一时期有不同需要和动机,各动机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机模式。
这种不拘泥于一处的假设,引申出了形形色色的管理流派,管理理论进入“丛林阶段”。“丛林阶段”的理论既是对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的综合,又是顺应“战略制胜”的时代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在此阶段前行为科学暴露出固有的不足,因而理论更多的偏重于“理性主义”。“管理丛林”理论中,无论是早期的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还是更为晚期的权变理论、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最后集大成的系统管理学派,它们皆以系统法作为一般方**来研究管理问题,相信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和自上而下的控制等理性手段,把组织看成由经济、技术和人等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强调战略规划和经营,把规章制度和有形结构当作控制职工的主导力量,把利润和成本、市场占有率和财务目标当作支配企业的惟一动力。
它们强调理性因素,崇拜逻辑与推理,贬低直觉和热情,理性化、定量化和科学化是其主题。对理性主义的偏重,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生动活泼的、富于生命力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理论迎来了人本管理。
四)“文化人”与人本管理理论。
文化人”假设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企业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期提出来的。“文化人”假设认为:企业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观的人,人的心理和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人的价值观决定的;人的价值观、责任感及人们在生产中的行为表现,与他长期以来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关。
“文化人”人性假设理论认识到人性的可塑性,将人在生产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将人类对人性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人本管理理论从“灵魂和精神”入手,高扬批判“理性主义”的旗帜,恢复了管理中人的主体地位,超越以往行为哲学对人的社会心理层次的关注,直接进入到对人的行为影响更深远、更有力的文化价值层面;它倡导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有利于每个职工得以创造和发展的环境,其实践也从“使用人”提高到“发展人”的层次;它将过去建立在对抗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发展到非对抗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在更深刻、更广泛的领域里协调了管理二重性的关系,实现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新的管理理念与新的组织形式的结合,使管理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传统人性假设。
一)“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本质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即人天生本为善,善良不仅是人所共好,而且是人所共有。
人固有的“良知”“良能”是仁义的萌芽之缘。“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性本善的观点对人为资源管理中的沟通和协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本性恶,人与生俱来有贪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生而有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人性虽恶,但可以经过教化而变善。荀子主张运用礼义所产生的教化功能,使人受节制而免于贪欲。他认为,就是圣人贤者其本性也是恶的,其圣是道德修养的结果。
荀子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三)“善恶混合论”
汉代董仲舒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与恶的本性,人性中善恶兼杂,而非独善或独恶,其行为全在一个“养”字。养即后天的塑造培养。后天养以善性,就使善性不断增长;养以恶性,就使恶性膨胀。
四)“非善非恶论”
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人生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如水,盛何器皿,就成何形状,注入杯中就杯的形状,注入碗中,就是碗的形状。告子认为善恶的分化,完全取决于人的后天行为。
“无善无恶论”给人们的提示:后天努力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人性可塑论”
人性可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较为一致的看法。孔子首先提出人性可塑的主张,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说,人人所禀受的天性,本来是差不多的,但一经后天的习染,人与人之间便渐渐有了差别。孟子认为,塑造人性,导人为善,关键在于“存其心,养其性”。他从树木说到人性: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若得到滋养,没有任何东西不能生长;若失掉滋养,没有任何东西不会消亡。荀子则认为,一定的行为举止和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们的本性;专心致志的培养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积习。
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也在于说明人性是可以塑造的。
本章的主要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泰勒认为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赋予的基础,使较高工资和较低劳动成本统一起来,从而夸大在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使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区域国际化,国内企业收到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如何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中生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我国企业人存在低质量、高成本、低效率、高耗能的现象。
曾经有人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确,好的管理可以出效益但在时间层次上,我过企业还差距社员,这也是强点科学管理的原因所在。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均政绩观和社会团体。”这正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石。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一句,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硬。管理之所以能走进大学课堂,也全赖于法约尔的卓越贡献。
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根本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与阿妹因在于:管理的连续性式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以“能”为本的责任法是提供了理性基础;领导者的权利并非无线,应受到约束。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梅奥认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本身。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只有个人、集体、企业三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协调好组织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企业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
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事实上它不是一种管理理论,二十对各种流派理论的总称。管理理论发展到丛林阶段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管理程序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比较管理理论学派。
当代管理新理念。
·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知识:最重要的资源。
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组织模式。
快速应变力:“10倍速时代”的新要求。
企业再造市一场革命。
权力结构转换:变正金字塔为倒金字塔。
组织的弹性系统:跨职能、跨企业的团队。
全球战略:新世纪企业决胜的关键。
跨文化管理:管理文化的升华。
“四满意”目标:企业永恒的追求。
管理学第二章
论述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1 早期管理实践 管理的萌芽。2 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和 科学管理 理论。被称为 科学管理之父 1911年发表 科学管理原理 标志着管理学正式诞生。以 时间和动作研究 建立标准的工作法,作为决定工人所得工资的客观依据。标准操作法 级差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计划...
管理学第二章
第2章小结。1,一个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自觉做到保护环境,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组织目标的非功利性。2,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是基于资源的有限性。3,目前许多企业都积极争取上市,以募集更多的资金,从而促进企业的更快发展,这说明组织可调动的资源大于组织自身拥有的资源。4,资源有限性的表现包括...
管理学第二章
1.列举早期的一些典型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古典伦理的诞生 行为科学 管理科学。系统学派 权变学派 战略管理。2.摩西的岳父叶忒罗对摩西处理政务事必躬亲 东奔西忙的做法提出批评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哪些管理思想?授权原理 管理宽度原理 例外原理。3.亚当斯密认为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效率的提高主要有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