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一

发布 2022-07-02 17:59:28 阅读 8431

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周宁一中郑正宝 355400

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地理(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新生,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处于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天文知识,但空间想像能力差,对于天体位置、运动等天文知识的理解有难度。

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大量运用多**动画,直观教具,学具,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逐步归纳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四季的形成原因。

同时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及新课标中“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学具。通过完成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象和多**动画,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制作太阳直射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学具的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四季的形成和划分,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观和科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四季的形成和划分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影象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难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卡纸一张(50cm×50cm)、直尺、圆规、剪刀、图钉、蓝色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蓝色有机玻璃)一张(30cm×15cm)

导入][通过多**展示课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问]问题1:图1中寒暑假早起床的时间分别是几点?

问题2: 图2中南北半球的圣诞老人的服装有什么差别?

问题3:图3中为什么两个不同纬度的小朋友正午的影子会不一样?同一地点同样是正午,冬夏小朋友的影子会一样吗?

问题4:图4南极极昼图中,南极的太阳为什么一直挂在天空中?

设计意图:通过多**动画和**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可观察的现象设置为情景,并设疑。这样可以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现象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回答]﹒﹒

转折]以上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可以解开疑团了。

多**课件(地球公转)]注意观察地轴的指向;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方向;公转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提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怎样?怎样表示?

多**课件(黄赤交角)]地球绕自转轴自转产生什么平面?地球绕日公转产生什么平面?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产生赤道平面,公转产生黄道平面。

教师归纳]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二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保持66°34′的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板书]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的形成。

课件演示,提示学生注意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运动的变化]

学生讨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又有什么变化?如果黄赤交角为45°,太阳直射点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讨论题的课件,并纠正学生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为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做准备。]

课堂练习]布置学生看第19页第二段和第20页第一段,完成练习:在左下图abcd处分别填二分二至及日期,并在右图中绘制出太阳直射点运动方向及时间。

设计意图:巩固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

板书]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具制作](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完成)步骤:

1、 把卡纸剪出一块30cm×20cm的纸片,在正中画一条竖线。

2、 用圆规画一个直径为15cm的圆,并用剪刀剪下。在圆上过圆心用粗线画出地轴,用细线画出赤道,用虚线画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并标上经纬度。

3、 用图钉把圆固定在卡纸正中上,并在右侧画平行的箭头表示太阳光线。

4、 用蓝色塑料透明薄膜遮住左侧表示夜半球(如下图)

**多**课件(太阳高度角)]

板书](1)、太阳高度角。

**多**课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要求学生边看课件边转动圆看看直射点是如何在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要求学生把北回归线转到直射点处(如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2、 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北半球的昼弧与夜弧长短如何?极圈内出现什么现象?

3、 地轴与晨昏线是怎样的关系?

4、 太阳高度角如何分布?

要求学生把南回归线转到直射点处(如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北半球的昼弧与夜弧长短如何?极圈内出现什么现象?

2、 地轴与晨昏线是怎样的关系?

3、 太阳高度角如何分布?

学生回答:要求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责备批评,要做到正确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共同进步]。

教师总结]全球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

板书](2)、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不断的转动圆,使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思考下列问题:

1、 从北回归线移到赤道期间,地轴与晨昏线的夹角如何变化?北半球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如何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是如何分布的?从赤道移动到南回归线又是如何变化的?

2、 从南回归线移到赤道期间,地轴与晨昏线的夹角如何变化?北半球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如何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是如何分别的?从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又是如何变化的?

3、 假设我们把蓝色塑料薄膜放在右边,太阳光线移到左侧,这时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昼夜长短如何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分别?

板书](3)、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一学具的制作过程,正符合新课标“合作学习”的要求;而且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的观察能够使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易理解地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的规律。而且也正是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演示课件: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学生思考]1、从天文含义上来看四季的成因是什么?

2、我国和欧美四季划分有什么不同?

3、气候统计上怎样划分四季?

板书]3、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1)、四季的形成原因。

2)、四季划分。

教师总结]1、四季的成因:··

2、四季的天文含义:··

3、四季划分:··

设计意图:说明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综合表现,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通过课件可以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大家是否还记得开始时我给大家提的几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可以意识到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能够很好地解释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

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1、 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能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采取小组合作制作学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符合新课程理念。

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本节课教学活动中的**、文字等教学资源通过多**课件来呈现,既直观又便捷,而且能形象地把地球运动这一最难想像的天文现象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使用制作学具这一既传统又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学具的使用。

本节课学具制作是亮点,学具的使用是关键。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点评】本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的项目上重视了对新课标的解读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确定了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生活实际问题入手,使学生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强调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基本例念。特别是教具的制作,实现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的完美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生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课时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认识陆地水尤其是人类所能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2 能运用图3.2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3 能绘画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4 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恒星地球。1 天体 2 星云 3 恒星 4 行星 5 卫星 天体系统 地月系 38.4万千米。太阳系 1.5亿千米。银河系 3万光年 直径10万光年。总星系 光年 94605亿千米。太阳系行星 近及远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水浸地火 土木填海 原有冥王星,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冥王星从此被...

高中地理必修一

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选择题。读表1数据,回答1 2题。表1我国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1.甲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a 黄土高原 b 华北平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2 图4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 a b c d 3 下列地形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三角洲平原 b 黄土高原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