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认识陆地水尤其是人类所能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能运用图3.2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画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水循环运动,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第二课时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2)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
3)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本地区案例**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
2)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
第三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地域差异;
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转换;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激发**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通过景观**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恒星地球。1 天体 2 星云 3 恒星 4 行星 5 卫星 天体系统 地月系 38.4万千米。太阳系 1.5亿千米。银河系 3万光年 直径10万光年。总星系 光年 94605亿千米。太阳系行星 近及远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水浸地火 土木填海 原有冥王星,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冥王星从此被...
高中地理必修一
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选择题。读表1数据,回答1 2题。表1我国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1.甲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a 黄土高原 b 华北平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2 图4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 a b c d 3 下列地形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三角洲平原 b 黄土高原面 ...
高中地理必修一
2007 2008学年上学期高一地理学案。1.3 地球的运动 课时 一 知识要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周期 速度。2 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3 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 地方时差 掌握有关地方时的计算,正确判断日照图。4 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