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文言实词 虚词备考指导

发布 2022-06-15 05:20:28 阅读 7557

夺:强取。

201年江西卷第10题)

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其中位置对称的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用联想已知推断法,即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

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理解。

乃留愈幕府赞军事”(2年全国大纲卷)中的“赞”的含义,把选项给的释义“辅佐”,代入检验,语意贯通,语一般词性相同且意义相同相近或相。

对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二)理解文言虚词技法点拨。

异同。本题d项中的“夺”,我们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本题中的“夺”与此同,故d项错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其顽,闲之空室中。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据此可判断是正确的。

.联想迁移法(1)联想教材例句。

文言实词的考查往往是“课外内容课内考”,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一般解题思路是:

(1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3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题。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2年重庆卷)与“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

.掌握常用意义。

高考复习时若能熟记并掌握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试时就会得心。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意义相同,都是“登记”的意思。

2)联想成语。

应手。例如: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a项的第一个。

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成语大多来自文言文,借助这些成语中词语的意义,可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泽命不渝,信也”(2年山东卷)中的“渝”,我们可借助“矢。

志不渝”这个成语来推断:渝,改变、违背。

.语境推断法。

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则或咎其欲出者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

过,经由”。c项的两个“以”,都是。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

的语言环境。如果释义能使语句畅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01年湖南卷第6题)

介词,相当于“把”。d项的“乃”是副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相当于“竟然”。答案为c。

就是错误的。如“以公少年易之”(2年江苏卷)中的“易”有“更换、交换、

解析】本题只要掌握“其”的几。

种常用意义,就可迅速答出。a.那个,指示代词;b.他,人称代词:c.他的,三、技法点拨。

一)理解文言实词技法点拨。

.代入检验法。

改变、容易、轻视”等义。再根据文章语境“老吏曾腆侮法粥狱”,可推知。

这里应是“轻视,看不起”意思。

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词。答案为c.

.牢记教材例句。

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常用的一种方4.句式推断法文言虚词中考查的八个例句,除原。

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

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点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能力层级均为b级。一 考点梳理。理解文言实词 虚词应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常见文言实词 是指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以及语文课本 读本 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常见...

高考常考的文言实词汇总

文言文实词 1 爱。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3 被。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 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5 本。本业,指农桑。3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6 鄙。1 名词。...

2023年高考文言虚词二

2016年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把握常见的 之 其 于 为 的用法与意义。2 结合 高考链接 练习。3 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之 一 辨析下列语句中 之 的用法与意义。1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作 师说 以贻之。师说 3 輮使之然也。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