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

发布 2022-01-14 07:47:28 阅读 8491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1)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2)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3)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而】1)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6、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其疾病而死,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

1、通“尔”,第二人称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译文:杀一个老兵,为什么要披戴盔甲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新妇车在前,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怎么会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三)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连词、表目的)谁何。(《过秦论》)

译文:可靠的**、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来)盘问过往行人。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以)逃跑了五十步的人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现在(我们)出来,没有告辞,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

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传》) 译文:将要引起大乱,该怎么办呢?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一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您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译文: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③其是之乎?(《报任安书》)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④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列传》) 译文:壮美哟!山川是如此的险要。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⑤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文: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⑥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译文:多么辽阔(的样子)呀,船儿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

比。)(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乎:对)(《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译文: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2、表条件:结果,才。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才进去(见项王)。”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译文: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无乃】1、表猜测,译为“恐怕……”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译文: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

乃尔】1、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译文: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到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译文: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是真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唉!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如果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译文: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静女其姝。(《离骚》) 译文: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何其】1、译为“怎么”,“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202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四

2016年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 四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把握常见的 何 乃 乎 若 焉 与 的用法与意义。2 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何 一 辨析下列语句中 何 的用法与意义。1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2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 其间旦暮闻...

202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一

2016年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的 以 而 的用法。2 重点突破 以 解释为 因为 时的介词性与连词性。3 重点突破 而 字的 并列 承接 递进 修饰 的区别。4 构建思维导图记忆。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以 一 介词。1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士大夫终不肯以...

202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李兵 2016 11 17 一 考纲 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考试说明 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 所谓 用法 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 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