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湖北中学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 ,重视实科教育的。
教育家是:( b )
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c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 c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学校
d.实科教育
4.“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5.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d )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
6.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的人的:( c )
a.质量规格。
b.社会价值。
c.发展方向。
d.发展速度。
7.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练习法。
8. 主张教学的主导任务在于传授有用知识,考试大纲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教学理论是:( d )
a.传统教育理论。
b.现代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论。
9.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c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10. 着眼于今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主旨的教育是:( b )
a. 高等教育。
b.素质教育。
c. 职业教育。
d.特殊教育。
11.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c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操
c.道德品质
d.道德行为
12.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成形式是:( c )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13.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1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 b )
a.言行一致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在集中教育原则
15.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d )
a.示范性
b.连续性
c.广泛性
d.创造性
二。名词解释
16.教育(狭义):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7.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8.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
19.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简答题
20.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力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燕尾服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成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1.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实现那六个改变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第。
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3.什么是陶冶?运用陶冶进行德育有何要求
答: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陶冶进行德育的要求有:1.创设良好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四。论述题
24.论述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并联系一下实例来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
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五案列分析
25.你认为这位英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好吗,为什么?
我赞成这位英国老师的教学方式,他主要采用了问题—发现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育学生颇有益处:(1)主要是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带学生实际观察影子,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2)此外,这样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可以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促进他们的创造力。(3)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缺陷,例如耗时较多,难度较大等,所以教师在采用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26.结合案例分析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班集体的发展和完善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个案例中,这位老师通过探索摸索成功的培养了一个良好的优秀的班集体。
(1)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深入了解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他们。在这个案例中,这位老师调整班干部,“监视”学生,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但是方法欠妥,他应该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工作。(2)方法要得当,并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要抓住时机,善于思考和反思。这个老师,从批改作文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建立了“班主任信箱”,建立了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班集体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做了铺垫。(3)班主任要采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班集体,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
这位老师,接受了学生提出的采用“值日班长制度”的建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4)总之,在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把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整个集体的进步。
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最终把一个落后的班集体发展为一个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的好班集,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的案例。
2024年3月湖北中学教师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主张学生的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 a )
a.人本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2.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公式原理时,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去把握所学的内容,这属于( d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整体性
3. 学生法语学得扎实、巩固以后,再学英语就更容易,这属于( a )
a.顺向正迁移。
b. 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4. 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在求知过程中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b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动作技能学习。
5.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b )
a.5+2组快。
b.7+2组快。
c.5+2d.7+2
6. 某学生在回答“什么是圆的”的时候,说出“老鼠洞是圆的”,“李谷一唱歌的时候嘴是圆的”,这主要体现了发散性思维的( b )
a.流畅性。
b.独特性。
c.综合性。
d.多维性。
7. 科学家利用蝙蝠飞行的原理发明了声纳和雷达,其中促进科学家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 d )
a.问题表征
b.迁移 c.定势
d.原型启发
8.某人智力年龄是8岁,实际年龄是10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 a )
a.80 b.90
c.100
d.125
9.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却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 d )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觉整体性
d.定势 选择题:1至15题:adabb bdadc baacc
二。名词解释
1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17.关键期: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18.从众: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
19.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三。简答题
20.简述实验法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 心理学真题09年
湖北省2009年3月湖北中学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一。选择题 1.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 重视实科教育的教育家是 b a 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c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
教育学心理学真题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真题。一 选择题 每题1分 共5分 1 教育即生活 的命题是由 提出的。a凯洛夫b杜威c赫尔巴特d 裴斯泰洛齐。2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通常称为 a学习内容b教学内容c狭义课程d 广义课程。3 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
教育学心理学真题
15 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a 生理性障碍 b 心理性障碍 c 存储性障碍 d 提取性障碍。16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a 广度 b 强度 c 时间 d 空间。17 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a 激发兴趣 b 引起注意 c 丰富想象 d 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18 人逢喜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