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泰州市毕业与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发布 2022-05-16 16:30:28 阅读 5531

泰州市二o一二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是透视人líng hún的窗户。在母语中觉醒,在母语中感动,在母语中陶醉,在母语中升华,是我们中华儿女坚定的教育信仰和chóng gāo的价值追求。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b.很多市民向记者打听: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有哪些旅游项目?可以品尝到哪些美食?

c.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功效。

d.客居在外的梅葆玖先生用“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经过我市锲而不舍地努力,中海油气一体化项目终于落户泰州。

b.泰州园博园内,鸟儿翩飞起舞,花儿竞相怒放,鱼儿浮游潜泳,真是美不胜收!

c.低保户老王昨天搬进了**提供的保障房后,情不自禁地笑了。

d.华裔篮球新星林书豪膝伤现已痊愈,他很想早点重返球场,和队友们水**融在一起。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一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勿以善小而不为。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是一番寒彻骨。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走进唐诗宋词,处处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深情厚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岑参对友人的牵挂不舍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美好祝愿之意。

5.名著阅读。(6分)

1)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有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风格,其中收集了《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10篇文章。(2分)

2)“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请借助阅读经历,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简要说出“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2分)

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2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水浒传》中不乏巧借自然条件实现目标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更有需要依据天气时令安排生产的情况:

1)【关注时令】上面前三幅**呈现的是泰州地区的一组物候现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4分)

2)【心系农事】晓华家种有数亩农田,父母利用农闲去了邻近城市务工,根据你从上图中了解到的物候现象和泰州天气预报信息,请以晓华的身份给他们发送一条提醒短信。(4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第7题。(6分)

***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7.(1)诗的。

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二)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8—11题。(14分)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

”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

”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

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

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

即商鞅。④为:如果。

⑤竞:同“境”。⑥悖:

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公叔痤对曰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

秦果日以强悖者之患。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答。三)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2一14题。(10分)

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

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

“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

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2.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13.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14.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四)阅读寒青的《节制是心灵的闸》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泰国的太医李醯(xi)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

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2023年徐州市初中毕业 升学考试

数学试题。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2的绝对值是。a 2 b 2 cd 2 计算的结果是。ab c d 3 2011年徐州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约为24 800 000人次,该数据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abc d 4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

2023年泰州市中考作文评析

作者 刘宇。初中生世界 初三年级 2009年第04期。一 作文题目。激情,一种强烈激动的情感。运动场上的声声呐喊,点燃了拼搏的激情 课堂上进发的点点火花,点燃了梦想的激情 困难挫折,点燃了挑战自我的激情 祥云 火炬,点燃了华夏儿女爱国的激情 雪灾 点燃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 战胜灾难的激情 请以 激情,...

2023年泰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作者 王小东。初中生世界 九年级 2016年第05期。现代汉语词典 对 学习 这样注解 从阅读 听讲 研究 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效法。请以 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不少于,不出现真实的校名 人名 书写工整规范。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