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行程问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行程问题,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叙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行程问题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四章的内容学习完之后进行的一节分类讨论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2) 运用画图直观分析、**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找出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常言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所以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对本节内容作了精心的设置,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采用问题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总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通过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来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四、说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对于行程问题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思路和意图]:通过本环节,引出本节课所涉及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学习身边的数学,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 知识应用。
问题一:相遇问题(同时出发)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甲和学生乙模仿相遇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或者不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列方程进行解答,在最后并进行适当的总结。
[设计思路和意图]:相遇问题是本节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思索能力。我选择了让两位同学模仿相遇过程来理解相遇过程,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心态下去学习,去思索。既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又巧妙地分散了难点,使学生顺利地达到了教学要求。
2、知识应用讲解例1
a、b两地相距1200 km,一列慢车从a地开出,速度为120 km/h,一列快车从b地开出,速度为160km/h,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
3、学以致用讲解配套练习。
a、b两地相距60km,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4km,经过3小时相遇,问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设计思路和意图] 及时练习,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练习。有计划地进行巩固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加深理解数量关系,保进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问题二:相遇问题(不同时出发)
在本环节中,我同样设计让学生甲和学生乙模仿相遇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或者不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甲先走的路程+甲后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列方程进行解答,在最后并进行适当的总结。
[设计思路和意图]:相遇问题是本节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思索能力。我选择了让两位同学模仿相遇过程来理解相遇过程,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心态下去学习,去思索。既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又巧妙地分散了难点,使学生顺利地达到了教学要求。
2、知识应用讲解例2
a、b两地相距1200 km,一列慢车从a地开出,速度为120 km/h,一列快车从b地开出,速度为160 km/h,慢车先开40分钟,若两车相向而行,快车行驶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3、学以致用讲解配套练习。
a、b两车分别停靠在相距115千米的甲、乙两地,a车每小时行50千米,b车每小时行30千米,a车出发1.5小时后b车再出发,若两车相向而行,请问b车行了多长时间后与a车相遇?
[设计思路和意图] 及时练习,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练习。有计划地进行巩固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加深理解数量关系,保进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1.相遇问题。
2.在解与行程相关的应用题时,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3.做相遇问题时,可借助线段示意图帮助分析等量关系。
[设计思路和意图] 在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让学生适当地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为新课作铺垫。
五)作业: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教学的升华。
必做题: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27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如果甲比乙每小时多走1千米,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选做题: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速度为60km/h,乙车速度是100km/h,甲车比乙车早出发15分钟,相遇时,甲比乙少走65km,求a、b两地的距离。
五、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我自身认为自己在教学语言、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机智方面还需要学习,今后我将会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七年级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反思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中的行程问题课后反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改,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 合作 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 公式 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
四年级数学《相遇问题应用题》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 相遇问题应用题 说课稿。一 说教材1 说课内容。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相遇问题。2 教材分析。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 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 已知...
七年级配套问题应用题
1.某车间有28名工人生产螺栓和螺母,每人每小时平均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应如何分配生产螺栓和螺母的工人,才能使螺栓和螺母正好配套 一个螺栓配两个螺母 2.包装厂有工人42人,每个工人平均每小时可以生产圆形铁片120片,或长方形铁片80片,将两张圆形铁片和一张长方形铁片可配套成一个密封圆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