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知识点总结

发布 2022-03-27 08:23:28 阅读 8162

第十三章《内能》、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复习提纲。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中%国教育@出^#版网*]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改变物体的内能: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w

b、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是热量从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传递的现象。

热传递的条件是,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放热温度降低,内能。

热传递过程中,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d、温度、热量、内能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中国#&教育出*版网@~]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热量:是一个过程。

吸收热量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都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比热容:⑴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大小有关,与无关。

⑷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

2、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q吸=q放。

1、内能的利用方式:⑴ 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过程。[来&源~^:中教网*]

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为机械能。

2、热机:定义:。能的转化:转化为。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3、内燃机: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中国*教育^#&出版网%]

4、内燃机: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冲程、冲程、冲程、冲。

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冲程。

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 q总= w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1、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1、带了电(荷):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中*^教网&%]

接触带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感应带电: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

实质:负电荷:规定:。

实质: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验电器:构造: 作用: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7、中和: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1、形成: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 (2)、常用单位:

3)、换算关系:1a=ma 1ma=μa

6、测量:1)、仪器:符号:

2)、方法:[**:zzst%ep^.c@om~*]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㈡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电流表要在电路中;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流入,流出,否则。

被测电流不要超过。

e~p#.c%om]

绝对不允许,原因电流表相当于。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

常见材料:导电原因: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

常见材料:不易导电的原因: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来&*~源:中教%网#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中^&%#国教育@出版网]

1、 组成:

www#.zz*^ste&

**:&*中教%网#

用电器:定义:

工作时:将能—→的能。

开关:的通断。④导线:输送。

2、三种电路:

通路:。[中^国教*~育@%出版网]②开路:。

短路:定义:。[中国教&^*育%@出版网]

特征:3、电路图:

4、连接方式: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zzs*te%#

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中国%#教&育出^版网*]

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中^国教育~@出*版网#

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复习提纲。

一、电压。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形成了电流。是提供电压的装置。[**:zzs%&tep^.c@o#m]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z^

1、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换算关系:

2、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一节蓄电池家庭电压安全电压。

三)、电压测量:

1、仪器: ,符号:[中国教育出%~&版#网*]

2、读数时,看清。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电压表要联在电路中。

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

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四)、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六)、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酸的知识点

下面这篇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酸的知识点是小编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化学而整理的,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1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2 酸 除硝酸 金属盐 氢气 置换反应 zn h2so4 znso4 h2fe 2hcl fecl...

九年级知识点总结

非谓语动词小结。接动词原形 not sth why don t you do sth 为什么不呢 better not do sth.最好做某事 i d beter work hard.she d better not talk in class.sb do sth 使某人做某事 let sb no...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一 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峥嵘 zh ng r ng 山麓 l 鳞次栉 zh 比。涟漪 li n y 嬷嬷 m mo 远眺 ti o 2.解释下面词语。1 鳞次栉比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2 顶礼膜拜 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