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期化学期中复习提纲

发布 2022-03-27 01:10:28 阅读 7920

一.基础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常见的物理变化:融化,挥发,凝固,液化,榨汁,研碎,升华。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常见的化学变化:燃烧,腐蚀,腐败,生锈,酿酒。

两类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色、态、味,两点两度三性(熔、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毒性。

性质表示能力,常有“可以”“能”“会”等词。

变化表示过程,常有“已经”、“正在”、“在”等词。

3.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如空气,河水,加碘盐,过氧化氢溶液,不锈钢,稀有气体。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都可用化学式表示,可以用化学式表示的一定是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如冰水混合物,液氮,铁水。

练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答:错误,例如o2和o3。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元素为氧的纯净物。

4、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一变多):

一种物质分解成多种新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还原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物质中的氧元素被夺去的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无必然联系!!!

氧化反应的生成物称为氧化物,氧气具有氧化性,因此氧气也称为氧化剂。

氧化反应分类:

1)缓慢氧化:钢铁生锈,呼吸作用,酿酒,腐败。

2)剧烈氧化:**,燃烧。

5、催化剂: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一变二不变)催化剂有催化作用。

注: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例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有催化作用,但在其他反应不一定有催化作用。

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可以有多种物质作为催化剂:如二氧化锰,硫酸铜,红砖屑,硫酸亚铁等。

6.分子、原子的特点。

1)体积质量小(用扫描显微镜看到)

2)不断的运动(扩散,花香)

3)分子间有间隔(可以压缩,混合体积变小)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7.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二.基础知识细节。

1.鉴别题。

鉴别氧气:带火星的小木条——小木条复燃。

鉴别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鉴别水:干冷的烧杯——有水雾。

鉴别氢气:燃着的小木条。

综合:鉴别氧气,空气和第三瓶气体——燃着的小木条。

2.空气成分(体积分数)

3.一些物质的用途。

1)氧气的用途:医疗急救;炼钢;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氮气的用途:氮肥肥料;保护气;液氮冷冻麻醉。

3)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气;霓虹灯,电光源(物理变化)

4)氢气的用途:气球;最清洁的燃料。

5)明矾的用途: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使之沉降。

6)活性炭的用途:吸附色素,出去臭味(吸附性—物理性质)

4.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5三大气体。

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助燃性。

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

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6.氧气储存于蓝色钢瓶中,工业上制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氮气的沸点低于氧气的沸点。

三.化学反应现象、方程式。

空气和氧气中不同现象。

四.实验部分。

1.蜡烛燃烧。

1.1 蜡烛的物理性质:圆柱形,乳白色,轻微气味,密度比水小,质软。

判断密度:固体:放入水中看沉浮)

蜡烛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1.2蜡烛燃烧时。

1)蜡烛火焰的特点: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2)检验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3)检验水蒸气:干燥冷烧杯(玻璃片)

4)熄灭时一缕白烟:能重新点燃,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烟:固体小颗粒;雾:小液滴;霾:两者都有)

5)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2.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比较。

2.1掌握排水法收集气体:先在集气瓶中放满水,连同玻璃片倒放在水槽中,待瓶口出现大量气泡时,则收集满,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盖好,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2.2氧气的检验: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2.3结论:

补充:呼出气体中氮气的百分含量减小,这是由于氮气的量不变,但呼出气体的总体积变大)

3.红磷燃烧实验。

3.1原理:燃烧红磷消耗氧气,使气压减小,使烧杯中的水倒吸,倒吸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3.2现象:

1)产生大量白烟和放出大量的热。

2)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水进入瓶中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的1/5

3.3实验步骤。

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点燃燃烧匙红磷,迅速伸入瓶中盖紧瓶塞,待等却后,打开弹簧夹。

3.4实验注意点:

3.4.1实验成功条件。

1)集气瓶装水——吸收五氧化二磷白烟,防止污染空气;快速冷却。

2)红磷过量。

3)气密性良好。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3.4.2水体积小于1/5的原因:

红磷不足(红磷消耗氧气,若红磷不足,集气瓶中的氧气有剩余,压强大,进入的水少)

装置气密性不好(如果漏气,内外压强差不明显,水压不进去)

未冷却打开止水夹(集气瓶中气体受热膨胀,使进入的水变少)

3.4.3水体积大于1/5的原因:

燃烧匙深入太慢(瓶内空气从瓶口逸出)

3.5结论。

1)氧气约占空气的五分之(本实验的目的和结论)

2)集气瓶中剩余气体性质不活泼,不溶于水。

3.6实验改进。

1)现象:大量白烟,放热;冷却后,活塞向前推动。

2)计算活塞最后停在哪个刻度:关键看反应场所的体积。

若反应前弹簧夹夹紧的,反应场所就是试管的体积40ml

若反应前弹簧夹打开的,反应场所就是60ml

3)改进后有点:环保,无污染;读数精确;操作方便。

4.高锰酸钾制氧气。

4.1.1原理。

自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1.2操作。

查、装、定、准、点、收、离、熄 (茶庄定准点收利息)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药品,铺于试管底部。

3)如图固定装置(试管略向下倾斜)

4)点燃酒精灯(预热)

5)收集气体(待均匀快速冒出气泡,才开始收集)

6)撤离导管。

7)熄灭酒精灯(灯帽盖灭)

4.1.3实验注意点。

检验装置气密性方法:用手握住试管,观察水中是否有气泡冒出。

为什么要检验气密性?

防止漏气,保证气体的收集。

为什么平铺药品?

使受热均匀,反应充分。

为什么试管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为什么要预热?

防止受热不均匀炸裂试管。

为什么要放棉花?

防止粉末进入导管。

为什么导管略透过橡皮塞?

能排尽试管内的空气,便于气体排出。

为什么开始有气泡的时候不能马上收集?

开始排出的是空气,收集的气体不纯。

为什么不能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

5.过氧化氢制氧气。

5.1原理:自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2实验步骤。

1)安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给锥形瓶中加入mno2(先固)

3)将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分液漏斗中(后液体)

4)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逐滴滴入过氧化氢溶液。

5)收集氧气(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开始收集)

5.3优点。

1)便于控制产生氧气速率。

2)不需加热,节能。

3)操作简便。

5.4固液不加热型。

6.浓氨水实验。

6.1原理: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6.2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6.3实验分析: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所以a酚酞溶液变红(切忌:不能写水变红)。b不变红:b 的作用:对比。

6.4实验改进:

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分子的运动,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注: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物质变红,遇中性物质或酸性物质不变色,氨水呈碱性,蒸馏水呈中性)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浓氨水,由实验1可得出的结论是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__。

2)实验2:烧杯b中的现象是酚酞试液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氨分子从烧杯a中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生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设计实验3来做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无(填“有”或“无”),请说明理由___因为在实验已做过对比实验,没有必要重复。

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改进后的装置有什么优点?

7.水电解实验。

1)实验准备:直流电。

水:含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

2)现象:3)原理。

自己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4)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五.实验基本操作。

5.1基础操作。

1.初中常见的化学仪器(详见书):烧杯,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玻璃片,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有开关),坩埚,坩埚钳,玻璃棒,锥形瓶,蒸发皿,量筒,试管夹,广口瓶(装固体),细口瓶(装液体)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1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灯泡发光等。2 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 钢铁生锈 食物腐败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 自来水 矿泉水 海水 石灰水 粗盐 石灰石 ...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 硅 铝 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3 海水 人体中最多的元素 o 13 化合物的命名 1 两种元素化合 某化某 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fe3o4四氧化三铁,p2o5五氧化二磷,ca oh 2氢氧化钙 2 金属与酸根化合 某酸某 如caco3碳酸钙,c...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 看有无新物质生成。2.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注意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仪器 试管 直接加热 烧杯 间接加热 量筒 三不 酒精灯 三禁止 漏斗 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锥形瓶 铁架台 托盘天平 使用方法 锥形瓶 试管夹 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