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 全国 质量分析

发布 2022-03-26 16:18:28 阅读 3653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ⅱ)质量分析。

孟宇萍高孟辉方丽郭继红。

在老教材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特殊时期,以它为背景的黑龙江省最后两年高考,如何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势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它坚定地坚持了继承、平稳的原则,难度属中等,考查知识面较广,能力要求契合2023年考试大纲。整套试卷沿袭往年试题,无创新试题。

下面从试题特点、卷面情况、教学建议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试卷特点:

1.稳定为主,变化较小。

2023年语文试卷(全国ⅱ)试卷形式与2023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内容、考点分布也与2023年大体相当,难度也基本相当。试卷结构、题目数量、题型样式与2023年基本相同。这是为了保持稳定:

老教材下的最后两年高考,过大的变化不利于保障中学正常的复习迎考秩序,也不利于保持考生应考心态的平衡,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较小的变化体现在试卷结构中部分板块的考点、考查方式的细微调整:第四小题由删除词语换成排序,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也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第八题由只考文言实词变为实词与虚词结合考查,也属于大纲规定的范围及难度:历来富于创新的语言表达题也是保留了一个得体类型的考查,变换的其余两题也是传统题型。

2.贴近生活,不追逐热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卷力图传递这样一种理念:语文在生活中,生活即语文的源泉。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一样,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题的语料贴近社会生活。其内容从基础知识题的“跻身”“徘徊”,外国艺术团体演出,围棋比赛,到语言表达的读者调查和活动的串台词等话题,无不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时代紧密相连。

字音考查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如“粗糙”“谆谆教导”等都是生活中习见的词语,只要考生平时养成不读错音的良好习惯,复习时就能事半功倍;成语考查涉及的也是常见成语,着眼点在于生活中常见成语的正确使用。这一做法无疑是在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用题的选材则更是贴近生活,不追逐热点。今年的两件大事在试卷中都没有体现,试卷更关注青年学生日常思想生活的相关情况。

3.能力立意,注重基础。

本套试卷依旧发扬2007试卷的以能力立意为先的原则。这一特点在2023年继续得到彰显。文言文翻译试题既能体现学生整体理解文本能力,也能展示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文学作品阅读一如既往地全部采用主观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语用题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18题的是否得体的考查,19题的准确用词的考查,20题的语意与修辞的结合考查,均是兼顾了基础与能力的结合。

21作文从形式上看,延续了2023年的作文方式——材料作文,仍然是以给材料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让审题是从“材料”出发,进而适当提高了审题的难度。 这种命题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立意是开放的,对材料思考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但材料对立意的范围又是有规定性要求的。

这种命题方式,比较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选择能力和**能力,进而考查考生的选择角度、确定立意的能力,使得考生在“材料”限制下,展现尽情飞扬的思维、情感、才华与个性。就本材料来看,作文的角度就是多元化的,可以从“小海龟”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从“老鹰”的角度去构思,还可以从“好心人”的角度去立意,还可有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所以说,本作文比较能让考生真正做到自主立意,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

4.人文情怀,文化品位。

高考科技文阅读常常给人一副冷面孔。今年科技文阅读所选语料围绕话题“世界经济全球话”进行,追根溯源,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没有过多的冷僻的专业术语,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选材引导学生有距离地关注热点,引发学生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宋书·王昙首传》,为保持稳定而延续了全国卷多年来考查人物传记为主的模式。内容上弘扬了一贯的高尚情操与气节。文学作品阅读选择了我国文学泰斗季羡林的《马缨花》,这有助于学生对这位国宝级的世纪老人的了解。

作文题从内容上看,作文材料选择了一个令很多考生并不陌生的故事。是一则反映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有生动情节的小故事。“人与自然”是个很大的主题,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及视野扩展开来,在大主题,大范围的引导下,使学生感到选择余地很大。

二.高考语文答题情况分析

1.数据统计。

1--10每小题3分。

11—13题。

14-17题。

18---21题。

2.存在的问题:

1)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整体成绩较好的学生客观试题答得都比较理想,整体成绩低的学生这部分分数偏低,由此可以推断,这一部分的分值是拉开档次的关键所在。差距就体现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强弱上。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表现看出对课本的遗忘、日常积累的欠缺、基本答题技巧的陌生、整体感知的茫然、提炼归纳的偏颇等情况。

例如字音,是课本及生活中常见的,居然错误比例达到40%。成语使用上,对成语意义不了解,望文生义,或者弄错使用范围、对象。不了解病句可分为结构性病句和语意性病句。

结构性病句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等知识。解题时,完全跟着感觉走,关键是还没有培养出敏锐准确的语感,这样答题胜率就很低了。错误率高达66%。

排序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透彻分析语句内在的逻辑,掌握起始句、后续句、总括句的特征,抓住指代词、关联词、过渡语等解题要点,有些同学只是凭想当然,没揣摩这些,就贸然下笔。科技说明文就是要细心研读文本,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解题是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定性”、“定位”、“定点”“定案”的顺序,逐项与原文对照,逐个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进行合理的推断,就是要符合逻辑;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想象要合理,成绩稍差的这部分学生缺乏这种技能,错误率达到72%。

文言文要注重课本的学习,加强积累,并学会知识迁移,有些同学很显然是没能认真读文本。文言文答题看出忽略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足够的语言素养,造成对问题的理解有偏颇,这是个普遍问题,三个段的学生都较严重地存在这个问题。第三段学生错误率达86%。

2)文言文翻译题,“信”的要求基本能够达到,但“达”和“雅”的方面就差些。

3)古诗鉴赏题,答题语言不简洁,一些学生还停留在“少答不如多答”“凡是认为可能的,就一定要蒙上”的状态。不能准确解读题干,也就不能有针对性地答题。答题语言不规范,不能用“术语”作答,语言缺乏科学性和文学性。

4)名句名篇默写题,平时重视的、记忆扎实的学生得分高,相反,则可能不得分。

(5) 现代文阅读①审题不深不透,从主观入手,答题方向不明;

整体感知不足,把握全文不够,孤立地理解语段及词句,文句读解表面化片面化,疏离中心,断章取义。

筛选信息不准,不是立足文意和主旨的把握来思考问题,而是简单地不加选择地抄录原文;

对文章章法结构表现技巧类专有名词及相关含义及作用认知不明,理解模糊,因而乱说乱用一气;或一味地想以“量”取胜,拉拉杂杂,离题万里。

平时语言表达修习不足,纵有所理解,无奈用词难以达意。

6)语言表达。

18①本语段应从“谦敬”的角度考虑用词,有的同学没有抓住这个要点乱改一气。如“送”改为“拿”,“作报告”改为“演讲”“主题讲座”,“针对”改成“面对”等,思路很混乱,目的不明确。

答题时,把用错的词找出来更正即可,有的同学把整个句子都抄下来,评卷人还要到句子当中去寻找所要更正的词语,很容易遗漏了要点,造成失分。

个别同学空着不写,无谓的放弃实在可惜。

19 题,此题必须删去的有三处,不能删去的有两处,极少有同学答得准确无误。有的同学找出的项目较多,没有安排好主次顺序造成失分。还有同学选出的太少,也遗漏了正确答案。

没有选出句的同学较多些。

20题,学生几乎都能按照排比的修辞手法构思,并努力使语句形成递进关系,所以多数同学得分都在4.5分以上。主要问题是造出的句子内容或语法上有瑕疵,或语句令人费解,或用词不妥,或者语言缺少文采,平淡乏味。

如“一朵鲜花,是一段优美的旋律;一簇鲜花,是一组曼妙的乐章;一片鲜花,是一曲响彻千古的绝响。”(5.5分)“一颗星星,是一个闪烁的文字;一个星座,是一篇华美的文章;满天星星,是一部光彩生命的史诗。

”(5分)“一棵大树,是一点阴凉;一排大树,是小鸟生存的乐土;一片森林,是人们生存的支柱。“(4分)

2023年高考质量分析

2010 2011学年度高考质量分析。各位老师 2011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必要对这次高考的得失作进一步的分析总结。下面,我从成功方面 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建议三方面对2011年的高考进行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 成功的方面 一 总体上线情况 2011年高...

2023年高考质量分析报告

2013年新乡市高考质量分析报告。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2013年8月。今年我市参加普通高考33203人 含体育 艺术考生6220人,不含对口招生 专升本 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3732人。本科一批上线人数3191人,与去年同比增加785人,上线率9.61 与去年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2....

2023年高考物理质量分析

一 2006年高考试卷分析。一 试卷总体评价。1.试卷结构。2006 年是河南省高考采用 3 理综 或文综 考试方案的第三年,与浙江 福建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河北 山东 山西 陕西高考使用的理综试卷 全国i卷 相同。与2005年高考理综 河南卷 试卷结构相同,2006年理综试卷全卷分i ii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