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发布 2022-03-26 16:20:28 阅读 4544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科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2024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调整之年、深入之年,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深化后鲜明的特点:落实立德树人,聚焦时代主题,突出优秀文化,注重能力素养,强化语言运用。并且今年的语文命题衔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导向语文核心素养,引领语文教学转向语文教育,意义重大。

一、试题特点。

一)创新点。

1.调整试卷结构,优化组合方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根据新的“考试大纲”,语文试卷将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都设为必做题,有**、有新闻、有**,实现了对考生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和语言运用等“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覆盖,对思维方式有别、素养构成不同的考生进行全方位考查,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均衡,有利于综合素质高的考生脱颖而出,也扭转了以往“重传记,轻文学”的倾向。实用类文本,文字与图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题目也运用了图表形式呈现信息,对考生搜寻、锁定、分辨、提炼、整合以及呈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言运用部分增加逻辑推断题(第21题)。这种题型多年前曾单独设立,近年来一直以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形式出现,今年强势回归。写作命题增加“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写作要求。

这都是为了强化考查的全面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今年语文试卷阅读量增加8%左右,客观题数量、分值较往年有所增加,单选增加了3题,多项选择增加了1题,总分增加了14分。这巧妙地解决了阅读量增加、试卷长度扩展带来的问题,虽然考生的书写总量下降,但是阅读思维含量没有降低,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2.强化阅读,突出考查重点,聚焦阅读“关键能力”。

今年的命题基本上都围绕文本的基本阅读能力展开。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的第2小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对论证的分析。**和诗歌阅读突出文学类文本的审美能力,诸如艺术效果、人物形象、语言赏析、句子含意理解等,涉及全文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突出文体特征,不刻意出新,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

实用类文本多文本阅读着重考查学生的泛读能力。今年首次真正考查非连续文本,首次将文字与图表合理搭配,首次在设题时采取图表形式呈现信息,强化了考生辨别、筛选、提炼、整合以及呈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对这些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文本价值取向彰显:论述文类文本,侧重速读中的理解性、精准化阅读;文学类文本,基于理解和感悟为基础的审美鉴赏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速读为基础的信息性整合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为基础的疏通性阅读;古诗词阅读,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今年的写作,也有意无意地在强化阅读,选择关键词,需要以理解性阅读做基础,全面理解筛选后的整合。

3.语言和思维并举,开放和可控结合。

首先,语用部分的逻辑推断题,考查了“误用条件”类逻辑错误,直接强化语言表达中的思维能力,这不仅是对当下逻辑教学缺失的反正,更对中学思维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今年的写作题尤其注重考查思维力。全国卷ⅰ的“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采取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搭建,可以主题式关联,可以创意组合。这些关键词之间有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思维力不足难以胜任或只能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来找共性,思维力强的考生,必能创意组合而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这道试题,思维层次的高低决定选择关联的方式和立意的高低。可见,今年的作文题在语言和思维结合方面处理得非常好。

再次,正如命题组所言,今年作文题为批判性思维预留空间。如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问题,借“空气污染”“大熊猫”延伸到快速发展的中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动物保护问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而是“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

如可以由“美丽乡村”延伸到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可以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等等。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向外国青年阐述中国正在走向的绿色、发展、协调的路子。当然,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批评是态度,不是目的。

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二)侧重点。

1.重教育、重文化 。

今年的试题,发扬了2024年以来重教育、重文化特色,以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它通过精心选取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材料,突出思想性和育人功能。现代文阅读中“气候正义”着力表现当代热点,引导考生关注现实。

古诗文阅读选取的人物忠于国家,奉公爱民,为国分忧,引领考生加深对优秀文化的认识,思考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增强担当意识。语用题有意识选取传统节气、书法、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

作文材料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恰到好处地把育人和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如“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认识中国特色,扩宽国际视野,提高沟通交流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细化、实化、具体化。

2.重能力、重综合。

新高考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文化和能力立意。过去一个考题基本就是一种题型,今年,更多的考题很难说是哪一种题型,它融入多个能力考查点,综合性不断提高。

3.重基础、重应用。

今年全国卷特别重视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不仅不回避反而强化最低层级的理解力,因为理解力是语文的基础,也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之一。所有文本阅读,均直接考查这些基础能力。用语文知识、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强化试题考查的实用性今年更加彰显。

4.重导向、重发展。

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均为必考,真正设置“非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采用文图组合的新形式,**在不同试卷**现,以此,盘活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扩展客观题的比例,意在扭转一线教学重实用轻文学的偏差,促使师生全面重视阅读素养。

创新点和侧重点体现了高考语文命题的独**值追求:价值观考查和语文核心能力考查结合,立德树人和选拔人才结合,能力立意和文化立意结合,传承和发展结合。

二、考情分析。

从目前考生答卷情况看,总体得分比去年略好,主观题的得分有较大提高,客观题的得分略不尽如人意。优秀作文较往年有所增加,平均分也有所提高。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反映了一定的普遍性:

如有些考生对文本理解术语的生硬套用,对古诗鉴赏也存在生硬堆砌术语的现象,对情感理解不到位。又如古文的翻译不能对常见词如“事”“过常”“言论”进行准确翻译。再如“臧否”也有部分考生译不出,表明迁移能力欠缺。

作文方面对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虚拟写作情景的设置、读者对象的设置上,也相对薄弱。客观题丢分主要还是思维能力的欠缺所致。

三、教学建议。

今年全国卷突出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重视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日常教学应将“立德树人”牢牢放在核心地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强化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读书、不思考、不关心现实、价值观逼仄、一心刷题的考生将难以应对新高考。改变人、提高人,才能提高语文成绩。

只有学生认识提高、思想境界提升、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教育才能见实效,高考成绩才会更加突出。

(一)语文学科教学须真正转向语文教育。

今年全国卷的核心立场和价值取向,无不昭示我们,必须将语文教学真正转向语文教育。通过“语”来化人,通过“文”来育人。不关注、不思考现实,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备考只讲套路,写作只讲模板,难以应对高考的新要求。

阅读教学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语言能力、阅读力、思维力和价值观并重,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写作教学中思想、思维、写作技巧和语言并重,从高一到高三应遵循规范的体系和有效训练的方法,特别要善于借助综合性**性语文活动来全面提高上述能力。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实现教学方式转变。日常生活的观察、体悟,热点时事的关注、思考,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等,都应该成为语文生活的常态。关心时事,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按照专题、主题、话题等类别建立自己的储备与理解体系,从而引发思考,提升高度。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关注“人”,关注学生“学”的过程。语文学习有“懂”“会”“对”三个层次,不少学生语文成绩难以提高是因为把“懂”当做“会”,满足于“会”而没思考或追求“对”。语文成绩难以提升又消解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关注“学”,立足“学”,着眼于“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语文学习的问题点,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来反思教学,语文教学才可能转向语文教育。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要引导学生构建自我。无论写作还是阅读,甚至语言运用,都要努力突破答题模式化弊病。常见的答题套路越来越没有普适性,教师应启迪思路而不是给学生一个容易成为限制的“套路”。

学生自己的构建越来越重要。每一节课结束后,可以由学生总结交流本节课内容;每一课学完,可以让学生整理笔记,按照“学到的新知识”“掌握的新方法”“思想新认识或情感新体悟”来进行自我构建。这种整理既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又能映射我们语文课堂的目标和落点。

(二)以有效的精品阅读教学匹配高考和国家的育人要求。

论述文,**和散文,新闻和传记,古典诗歌,文言文……文体越来越丰富,阅读教学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教学和备考难度越来越大。这要求学生不仅要会精读、细读,还要会快速阅读。

阅读量和速度上不去,思维能力就上不去。这样的命题思路会对一线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仅靠“题海战术”在今年的高考语文中是难以获得好成绩的,而读书较多、视野较宽的考生面对新高考就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高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各类文本必须兼顾,应实施有效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如何突破阅读重点?除把握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这“三位一体”又有层级的课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到会自主有效阅读,由“必修—选修—大语文课”来提高基础素养和整体素养外,还应以开展精品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比如,从应试角度看,文学类文本阅读都应该解决好“读懂”“题型和做题方法”“表达”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以诗歌教学突破口,解决文学类文本的“读懂”“各种题型”做题方法,实现“精准表达”问题,然后再突破散文。因为散文、诗歌的阅读方法和命题多有相似,能够有效迁移。

在此基础上,训练**的阅读。**的题型和诗歌有相同之处,如**环境描写题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诗歌、散文的景物描写方法和能力点(考查点:景物特点、写景方法、景物作用)基本相同,在概括景物描写特点和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方法上完全一样。

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暗示时代或社会,为抒发情感做铺垫”;而**更丰富多样罢了。例如,**《乌米》“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和诗歌、散文同类题目思路和方法完全一样。以诗歌这一难点和重点有效解决了文学类文本的共性之后,散文和**就可以重点解决体现文体和文本特征的个性化问题了。

训练速读和精读、理解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必须开展精品阅读。而备考,我们要以阅读的关键能力为突破口,用典范典型的阅读文本来实现能力提升,以科学的教学步骤来有效推进,以思维和答题步骤的严谨规范来训练,以把握各类文本的共性为基础,以训练灵活处理文本的个性来提高效率。

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宝鸡高新实验中学甘玫 2014年的 陕西卷 课标1卷 语文高考试题,与前三年的课标卷相比,呈现着一种向高考大改革迈进的态势。试题在整体框架上,仍保持着平稳的连续性。就试题的总体情况而言难易适中,结构合理。但在议 文言文 默写及成语题型较前有很大变化。试题形式变化了,但难度不大,如第10题默写,补写的...

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江西卷。2013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今年是江西自主命题的第九个年头,江西卷再一次用实力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高考语文试题在某些方面延续了2011年 2012年的命题思路,坚持科学的语文观,坚持贯彻教纲和考纲,紧扣教材,贯穿了 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

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江苏卷 一 本大题含6个小题,每题3分,共18分。试题涉及 识记语音 辨认字形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成语 辨析语病 等方面的内容,着重考查语言知识掌握运用。的能力。下面分小题对命题意图 解题思路和应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1 d第1题重点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