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最后一模 全国新课标II卷 附答案

发布 2022-03-24 15:52:28 阅读 9713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

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

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

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

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 管仲的“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c. 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d. 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 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 尽管古代律法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 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原则,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大都没有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

b. 《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本,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c. 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d. 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推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

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劾高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申时行。

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时行等为之解。

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

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极言“宵人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

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边杂职。又使人诇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

“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

”帝不怿,手诏诘让。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

会帝意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

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 (选自《明史·蔡时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语侵**、申时行侵:伤害。

b. 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由:通过。

c. 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宥:宽恕。

d. 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谢:谢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b.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c.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d.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监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时任御史的蔡时鼎认为田玉不能胜任官职,就上疏**了他。

b.顺天考官张一桂被诬告,申时行等人为他做了辩解;蔡时鼎则认为不能助长这种直接由太监告发的风气。

c.由于直言进谏,批评皇帝怀疑大臣与谏议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被贬职的蔡时鼎辞官回乡。

d. 蔡时鼎为官清廉严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时却因贫穷而无法殓葬,士大夫捐出财物为他办理了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

2)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丁酉清明。

黄昇。天上传新火,人间试裌衣。定巢新燕觅香泥。不为绣帘朱户说相思。

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8.有人说这首词除最后一句外均未直言情恨,却句句情满恨溢。你是否同意这一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9.词的最后一句作者写到了“怕”,他为何而“怕”?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两句了写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诗人选择了一些形象感很强的优美事物,以视觉感受的美来写听觉感受的美,从而引发起听者的想像与联想。

3) 苏轼《定风波》词,上阕用“ ”一句画龙点睛般表现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下阕则用“ ”一句呼应,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

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子于德北。

赵芳的姐姐是个马子。

马子是东北人对女流氓的俗称。马子一般都长得漂亮,当然也有不漂亮的,那一定特别能打仗,抡起刀来,男孩见了都害怕。

赵芳的姐姐叫赵芬,属于又漂亮又能打仗的一类,所以在我们那一带特别吃得开。

说“面”谁就“面”谁。

“面”也是东北土话,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却特别时兴。谁惹谁了,对方就会说:“放老实点,不然我‘面’了你。

”我想,东北人特别爱吃土豆,土豆煮熟了就特别面,一捏就碎了。这个“面”字也许就是这么来的,原意应该是:你老实点,不然我把你像土豆一样烀面了,整碎乎你!

一定是这样。

赵芬大高个,长得很白,梳短发,背一个洗得发白的军用书包。别人的书包装书和文具盒,她的书包里装一副崭新的车链子。谁也别惹她,谁惹她了,车链子一抡,保准见血。

不但不能惹她,也不能惹她弟弟妹妹,赵芳和赵芬一对双儿,可她却长得奇丑无比,比如赵芬高,她矮,赵芬白,她黑,事事和赵芬反着来,包括脾气,赵芬脾气火爆,赵芳脾气温顺,跟猫儿似的,蹲在一个旮旯里,如果没有人找她,她能缩一天。

姐俩有一个弟弟,叫赵香儿。

至今我也不明白,一个黑胖黑胖的男孩,怎么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赵芬家挺不容易,她爸瘫痪在床,属于窝吃窝拉的一个废人,她妈是灯泡厂的工人,每天三班倒,收人不多,几乎都用在她爸爸吃药上了。赵芬一开始挺乖的,帮着她妈照顾家里,捡菜叶儿,捡煤核,帮她爸洗洗漱漱,邻居们都夸她懂事呢。可是,突然一天,赵芬成了马子。

她穿白色儿的袜子,蓝色儿的吊腿儿裤子,不知从哪儿还弄来一双横梁黑皮鞋。她有好几个假领儿,每天都打扮精神儿的。起初,她妈还管她,可后来,赵芬突然把十元一张的一沓人民币摔在她妈面前,咬牙切齿地说:

“今后你少管我。”

赵芬当了马子,来找她的男孩儿多了,帮她干活的男孩多了,为她打仗的男孩儿也多了,三天两头就有人在传,赵芬在派出所**儿了,哪儿的小流氓和哪儿的小流氓为她打起来了,至于“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大墙文化在我们那一带更是随处可见。

赵芬为她妹妹赵芳打过一次架。

有一个男孩往赵芳身上吐唾沫,并轻蔑地说:“你姐是马子,你也是马子。”赵芳听了这话就哭了。

赵芬知道后二话不说,骑上自行车就去赵芳的学校了,正赶上学校放学,赵芬摇着车链子,一直把那个男孩追进一个小水道里,差一点把他的肋条骨给抽折了。

赵芬为她弟弟赵香儿打过一次架。

也是一群男孩在一起起哄,喊“赵芬是个马子”之类的话,不想被赵芬听见了。她让男孩靠墙站成一排,一人抽了十几个嘴巴,直到把七八个男孩都抽哭了,她才住手。转身要走,想想还不解气,又一人给了一脚,这才悻悻离去。

那以后,男孩们不敢当面喊了,怕挨揍。可是赵香儿并没过上消停日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了他上高中,在他的身后总会突然爆发一声呐喊:“赵香儿他姐是个马子!

”时间久了,即使后边没有人喊,赵香儿也会一激灵,莫名其妙地打冷颤。

赵芬当马子的历史大概有七八年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家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她年纪也大了,比她年轻的女孩个个花枝招展,袅袅婷婷,世界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赵芬谈恋爱了,一本正经地谈恋爱,对方是她妈那个厂子的工人,恋爱一年,二人结婚,赵芬想要孩子。赵芬去检查身体,所有的妇产科大夫都劝她不能要孩子,因为她做**的次数太多,要孩子太危险。

但赵芬还是要了,要了,也有了,但真的没保住,不但孩子没保住,就连大人也一起葬送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赵芬好像没哭过,可她临死前哭了,她对她丈夫说:“你怎么不早来呀?”

就这一句话。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023年高考理科综合最后一模

d 若接在乙上,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暗。17 如图所示,一个小球从楼梯顶部以v0的速度水平抛出,每个台阶高度均为h,宽度均为l,欲使小球落在第四个台阶上,初速度应满足的条件为。a v0 b v0 c v0 d v0 18 质量均为m 半径均为r的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 b,在水平轨道上以某一初速度向右...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 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 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明德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 下列关于原文...

2023年高考一模文言

宝山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六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22 26题。13分 杂说。罗隐。珪璧 之与瓦砾,其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虽丝粟玷纇,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 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 无用者具体 之恶,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