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

发布 2022-02-26 04:59:28 阅读 3084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管理研究形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方向于2024年威尔逊的《行政的研究》一文确立,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2024年怀特《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轮》及2024年成洛比《公共行政原理》的出版为标志。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商业途径”(b-途径)

1)①“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的项目,公共组织和私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是相同的。

“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2)共同点:以组织外部定向(关心行政机构以外的东西),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3)各有所长:①p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②b强调的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成一种以公管与私管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重视战略管理,关心过程,强调公,私的相似性,很少区别。

雪城大学(2024年9月20号——21号)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即其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论等);研究如何应用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公共事物的管理问题。

——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实践。

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

公共组织环境:指公共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

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1)政治环境: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其基本要素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结构、**机构、政党制度、公共政策。

2)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动机和行为有重要决定作用。其基本要素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利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

3)文化环境: 文化是公共组织行为方式的凝固化表现,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相对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言较迟缓,但是作用时间更长,组织变革必须在文化延续过程中进行。包括认知、价值、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道德传统。

4)技术环境: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方法。包括经验技术、实体技术、知识技术。

第二章、**改革与治理。

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网络治理的实践模式(结合95页图2-1)

1)全球治理: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特点:①治理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

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

治理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务事务的制度安排。

2)民族国家的治理: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部门除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外,还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间合作网络:污水处理、废物排放、公共交通、供水供电。

**项目执行网络:通过服务网络来执行供给项目,不必通过科层制度亲自提供。

公私合伙网络:通过财政补助、特许经营权、公私合营企业等来吸纳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公共事业责任。

3)社区治理:①志愿服务。

利用各种npo和私营机构来整合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

消费者控制。其优点:第一,更能制定符合成员需求的政策。第二,推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发展计划,使公共服务直接处于社区民众监控之下。

网络治理的多重困难。

1)可治理问题。①在市场和**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与不一定能有效发挥作用,并非所有社会问题均可通过合作网络解决。

合作网络可解决的问题由于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而无法解决。

2)合法性问题。指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危机。合作网络的有效运作是提高政治系统合法性的一种途径和工具。

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通过以下途径可提高合作网络的治理能力:

①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②开发新的管理工具。③培养网络的管理者。

④网络中的行动者要有行动意识。

4)责任性问题。由于**部门与非**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带来公私界限模糊、责任认定困难的问题,公共行动者互相推诿、转嫁责任成为可能。

改善:①加强行政化理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

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实现。

**特殊的责任定位――确立合意,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元治理”角色,即采取最后补救措施重塑合作网络。

当代西方**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1)**职能的优化。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3)分权。(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

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6)机构的重组。

对当代西方**改革的评价。

a、积极:“新公共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且更具现实性及生命力。第一,官僚体制是一种过时、僵化、无效率的**体制模式。

第二,**机构不再是公共物品及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第三,政治与行政分开在实践中难以做到,不现实。

b、消极:理论上的矛盾――①企业自主与民主负责之间的价值冲突。

公共企业图景与公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

企业运转的隐弊性与民主所要求的开放性之间的冲突。

企业管理要求敢于承担风险与公共财政处置责任的冲突。实践中――人员精简问题、规章制度删除问题、权力下放问题、等级问题、政治与行政分离问题、是公民还是顾客的问题、谁来负责、价值取向、改革的力度与持久性问题。

第三章、**间关系。

西方**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

1)**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关系。

2)**与地方的分权倾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的局面,使**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地方**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寻求合作,追求更大利益。

中国**间关系的新近发展:网络模式。

a、**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大大减少――为**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奠定基础,密切各级**间的直接联系。

2)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中心城市: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

计划单列的实行及副省级市的确立,对**间关系的等级制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副省级市在**行政体系中的地位,而且改变了****与城市**的关系:经济管理上,**与副省级市的关系是直接的。但在行政指导和监督上,**与副省级市的关系是间接的,须通过省**。

所以**、省、副省级市三者由单一垂直的领导关系变为不等边的三角关系。

“市管县”体制的影响。“市管县”――就是用地级市管辖原来属于地区管辖的县,其实质是,一方面把一级城市**变为辖县的一般**,同时又是将派出机关地区行政公署转变为省县之间的一级政权,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行政一体化的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结果。

a、主要有三种模式。①“地市合并型”。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辖地级市与地区行政公署合并,用市**取代原来的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

②“升级合并型”。将一般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③“县改市型”。

将新设的县改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

b、目的。①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城乡分治走向城乡合治。

解决条块分割问题,促使城市行政区与城市经济区保持一致。

c、积极意义。①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助于城乡经济的互补与联合,有助于农村的城市化。

在地方行政体制发展上,加强了省、市、县之间的联系,使市、县两级**的职能都有所扩展。

d、对等级制的影响。①辖县市**职权的扩大与独立性的明显加强,对省**的利益和管理权限形成了挑战。

“市管县”体制使县与市的关系由平等变成隶属。

b、地方分权改革。

1)**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简政放权”、“放权让利”。①在财政权力方面,逐步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分税制。②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将其下放到地方**。

2)**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行政管理权限、干部人事制度、行政领导体制。

c、横向联系的扩展:改革前,企业与地方**缺乏追求地区比较利益与发展地方经济的热情,地区经济与国民经济缺乏活力。

1)地方**横向联系的类型:省区间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的合作、省区内合作、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

2)地方**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西南协调会、金三角区。

3)地方横向联系对**间关系的影响。①增加了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②**与地方的博弈格局由一对一为主转向以一对联合体的博弈为主。

第四章、**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转型期)我国**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

1)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

2)深化企业制度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①条块分害。②**体系理顺。

4)依靠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5)参与某些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品。

6)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再分配政策,形成收入与财产公平分配机制。①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政策。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③促进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④建立与完善社会性的服务体系。

614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倪星,付景涛。804行政管理学。复试 894政治学原理。我认为山西财经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比较好。下面是对其专业介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该专业以企事业行政管理 文秘为特色,主要学习行政学 政治学 管理学 法学 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变革的时代。1.传统公共行政基石的基本原理。官僚制。最佳的工作方式。通过官僚制组织提供服务。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公共利益。职业官僚队伍。行政性。2.传统行政模式的基础是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市场。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市场,表现在 据成本 收益分析来确定结果。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实现任务...

公共管理学

1.简述法制 的标志?答 1 行政权力的法制化。2 行政程序的公开化。3 行政执法的规范化。4 法律监督的体制化。2.简述在恢复重建机制过程中遵循生产自救,多样补偿的必要性体现在在哪?答 1 通过经济补偿来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避免灾民因灾陷入困境。2 通过经济补偿来保障社会生产。3 通过经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