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现身网上的“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又一下子拨动了亿万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尽管教育部随即发表“安民告示”称,“官方版”高考改革方案尚未成型;但明眼人已经感觉到,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时间的迫近,高考指挥棒有可能出现指向性的重大改变。
理想的高考方案应该是什么样的?“民间版”的高考改革方案是否有参考价值?对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本市高校负责人和教育专家均表示,新方案应当在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大前提下,“确保公平、兼顾层次,并且给高校适当自主权”。
寻找能答“冰融化变成春天”的学生。
“以现在的高考题目,尖子生得分都能达到满分标准的90%以上,互相只差一两分。这样的区分度太小,很难满足我们选拔人才的要求。”不久前在本市举办的一次高考座谈会上,清华、北大招生负责人发出了一样的抱怨。
事实正是如此,清华和北大在沪招收新生名额很少,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分差,的确只是区区几分。
另外几所名校的负责人却说,以目前的高考,在某一个分数段中,即使相差20分,也并不能说明考生水平有多大差异——因为现在的考题仍然注重考查书本知识,看分数看不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某高校招办负责人举例说,高考中如果要求填写“冰融化了会变成什么”,按照标准答案,考生只能乖乖答“变成水”。但名校希望发现的,是能够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现在的高考题目规定不能超出书本范围,因此这样的选拔,对我们来说”的学生。
“现在的高考题目规定不能超出书本范围,因此这样的选拔,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大。”
自主招生改变高校与考生的“分数关系”
“今年复旦录取的3000名新生中,有1500名考生享受了自主招生的各类政策,他们在高考前就接受了复旦教授的面谈。但这远远不够,我们今后的目标是全部实行自主招生。”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上海交大、同济等名校,也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希望有更大招生自主权”的强烈愿望。
郑方贤称,过去招生,完全按照分数高低将考生“排队”,两个晚上就可以通过电脑录取完毕。但学校和被录取新生之间,说到底也就只有“分数关系”,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人特长一无所知,这与学校培养特色人才的目标明显矛盾。而实行自主招生后,教授们通过面谈和笔试,可以基本了解考生的综合能力,了解他们是不是“高分低能”、有没有“特殊才能”。
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陶正苏教授披露,不久前在江浙沪地区开展的一次大规模调查显示,70%以上的考生和家长认可自主招生方式。不过他也说,在国内的诚信体系还未完善时,并不适合让所有高校都搞自主招生,而部分重点大学,则可以试行全面放开招生自主。
改变“一考定终身”也要考虑社会大环境。
教育界专家及高校招办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表示,不管高考改革方案最终采用什么版本,学生利益都应该得到最优先考虑,而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确保公平公正,给考生更多机会,并且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目前的高考制度,最受质疑的是“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虽然后者在自主招生高校正逐渐被淡化,但“一考定终身”短期内看来还很难有所突破。虽然不久前本市推出了高中学业考试,但在不少大学看来,这不过是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水平测试,难以作为高校尤其是名校录取新生的唯一依据。
陶正苏称,对上海交大来说,高中学业考试成绩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仍只能作为参考,不可能替代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而国际上通行的由中学校长向高校推荐优秀学生的做法,实际上已在上海少数高校实行多年,但在全社会对招生公信力仍缺乏足够信心的态势下,并不适合在所有高校推广。
高考指挥棒,在高考恢复后的30多年里,充分显示着它的巨大影响力。这一次它将挥向何处,又将对中学教育模式和高校选拔模式产生何种冲击,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
方案1: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高考只考3门:语文、数学、外语,不再分文理科。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方案2: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高考按学科群考5门:
语文、数学、外语,实验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人文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不分文理科。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校可根据培养方向和目标,以加权平均分数录取,不同专业加权系数不同。
方案3: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分开进行。考试内容体现不同特点,不分高低层次。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可积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姜澎)
什么样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素质?大学选拔如何保护学生的个性?近日,由本报《升学周刊》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东方网上海频道等单位联合举行的《中学生论坛》在复旦附中举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与复旦附中的学生共同**高考改革方向。
复旦六大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高考招生改革的“排头兵”,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也成为学生们关心的重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介绍,复旦大学有六条途径引导中学生注重自身的素质发展。
第一种是设计学业水平测试,这个测试不是只考一两个科目,也不是3+x,而是十门课程都要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将来;第二种方式是学生自己申报。学生拿出自己最拿手、最能表现自己才华的作品或者证书,提交给招生办;第三种是学生写一篇文章,写自己为什么要考复旦大学,为什么要考某个专业。这是考察学生的理想和科学兴趣在**;第四种是学生提交自己高中三年的全部成绩。
全部成绩是日常努力的结果,如果成绩优秀,说明这个学生很勤奋,基础很扎实;第五种则是由两位社会上有名望的推荐人来推荐这位考生,但推荐人不能是直系亲属,可以是这位学生所信赖的老师或者长辈。此外,还有最后一关,那就是接受五位教授的面试。这些教授都是从各个角度来挑选的,进行了混合式的搭配,他们有的擅长于理科,有的擅长于文科,有的擅长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健谈,有的比较沉默,这有利于考察不同类型的学生。
这些教授在一个组,经过随机抽取以后对学生进行面试提问。
“经过对学生进行这些多层面的考核,我相信,学生的能力及潜在的能力都能够得到体现。我不认为我们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方式是全世界最好的方式,但我认为这是一次冲破‘一考定终生’考试制度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我们的考试主要是为促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秦绍德如是说。
自主招生不该成为小高考。
自主招生本是为促进素质教育,但却被不少家长和学生“钻了空子”,使得自主招生成了“小高考”。高三学生张强就对此深感困惑,他说:“现在社会上有专门针对复旦自主招生的补习班,有些学生像对待高考一样来对待自主招生考试。
这样一来,真的能促进素质教育吗? ”另一名学生也很烦恼:“为了应对自主招生,我们高三学生几乎全军备战,做了各种准备。
但是自主招生考试的内容范围很大,我们有时候准备起来像大海捞针一样,觉得自主招生多了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
秦绍德认为,这些现象说明学生还是在用应试的思维来对待改革和每一次机会。从表面上来看,学生们因为要参加各个学校的自主招生,要参加十门水平测试,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但其实,只要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来面对自主招生。
相反,如果用应试教育的观念来对待自主招生,要参加自主招生,就赶紧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或者参加所谓的补习班,这样永远也跳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
张民选也认为,任何一种考试,如果你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都会觉得是一个负担。比如,现在自主招生都比较注意考察学生对时事的了解,有些学生为了考试而临时准备,就觉得比较困难。但如果平时就注意积累,则不会有这种消极的感受。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学生平时都会看报纸,国家也将学生作为栋梁之才来培养,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关心时事的。久而久之,学生们阅读报纸、论辩时事都变成了生活的一个部分,不再觉得是一个负担。
秦绍德补充道,为了破除学生们临时备考的现象,上海市有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未来可以取消水平测试。也就是说,在高中三年中有十门课程的学业考试,分到各个年级,大学根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水平来决定是否录取。此外,针对网上大家互相参考的复旦自主招生面试题,他还告诉学生一个“幕后消息”:
其实面试问题年年都在变化,希望大家不要轻信网上的信息。每年有150到170位老师来面试,题目都是他们自己出的,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所出的题从来不统一,也不搜集,更不会放到网上。
适合的学校才是最好的。
高考填报志愿是应该冲着名校去,还是应该从自身情况来判断什么样的学校更适合自己?现场也有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觉得,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考进了国内顶尖的学校,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无法给自己一个定位,所以即使到了教育资源很丰富的地方,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拼搏,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中学教育尤其是考试制度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水平,还能否帮助学生更加充分认识自我?”一名女生问道。
张民选认为,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和家长不应该只是盲目地追求名校,追求最热门的专业,而应该了解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对于高考填报的志愿,有的学生似乎有这方面的能力,但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很难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并取得成就。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但是要让学生认识自我,高考并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不能寄希望于高考本身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应该如何解决呢?张民选认为,应该通过职业生涯指导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国外的高等教育普及得比较早,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外很多中学都已经开始开展这项工作。我们国内的中学也应该开展职业生涯的指导,让学生更早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上海市教委也已经在一些学校开展这方面的试点。
而相关的辅导书也可以在市面上买到。“学生不但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要花时间了解自己,这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张主任强调说。
本报下周推出“高考志愿宝典”
为帮助高考考生和家长系统了解高校招生动态、全面掌握填志愿技巧,本报《升学周刊》将于下周推出“高考志愿宝典”。周刊邀请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权威专家和本市多所著名高校的招生办负责人,回答考生关于填报平行志愿的注意事项和要点;并邀请有丰富高三教学经验的中学校长为考生度身订做志愿攻略;同时还特邀高三教师、去年参加高考的大一学子畅谈填志愿的经验教训。
将在明年实施的北京市新高考方案即将出台。这个方案的实施将影响到千家万户,不仅牵动着明年应届高考学生及其家长的心,也牵动着将在未来几年应考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心。
出台新的高考方案,是应对北京市中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措施之一。明年参加高考的北京市应届考生,将是经过课改教学后的首届高中毕业生。新的高考方案
一方面将检验课改的效果,为课改的进一步完善提高重要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整个教学活动,甚至包括对师生与家长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权威的指向作用。
其实,高考为高中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向,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实际上,高考的指向作用并不局限于教学,更不局限于高中。高考方案乃至高考题目的些微变化,都将被逐渐放大至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的整个教学当中。
比如,高考新办法拟调整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卷面分数并增加选做题的数量,这无疑增加了语、数、外三科的分数在整个高考分数中所占的比重;而选做题的增加,也无疑增加了这些科目的整体难度。如果这样的调整付诸实施,那么,可以肯定,学生偏重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倾向将更加明显,学生的知识结构将更加失衡;而如果选做题的范围游离于日常教学内容,那么,将迫使学生和家长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五花八门的课外补习班以及名目繁多的考级、竞赛中去。“10分选做题,10年课外班。
”是耶,非耶?
高考是根“指挥棒”,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当然,这根“指挥棒”指挥的不仅仅是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因为高考负载的不只是为高等学校选择学生的任务,所以,高考这根“指挥棒”挥动起来就显得格外沉重。
通过高等教育可以变更身份,高考还是社会流动过程中相对平等和公平的一个阶梯。“一考定终身”常常为人所诟病,但就是这“一考”,成了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由此,高考这根“指挥棒”,还兼有平衡教育资源和社会公正的功用。
最近,温家宝总理表示,“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2023年数学全国卷I试题
a 5 b 7 c 6 d 4 5 1 2 3 1 5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是。a 4 b 2 c 2 d 4 6 某校开设a类选修课3门,b类选修课4门,一位同学从中共选3门。若要求两类课程中各至少一门,则不同的选法共有。a 30种 b 35种 c 42种 d 48种。7 正方体中,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
2023年全国卷分析
2016年全国卷。高考英语试题独家解析 一 2016年全国卷的使用省份增至26个,全国高考开始进入大一统时代。上海 浙江进入新一轮高考试点,北京 天津 江苏继续原用自主命题。2016年普通高考全国英语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甲 乙 丙三类试卷 海南卷除外 在2015年甲卷 全国ii卷 乙卷 全国i...
2019全国卷数学 理科 试卷分析
201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全国卷 试题分析。一试卷结构。选择题 1 12 共计60分。填空题 13 16 共计20 计算题 17 21 共计60分。选做题 22 24 共计10分。二试卷各个试题及相关知识点。分布列问题19立体几何20抛物线相关应用21函数单调性 参数问题2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