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实战练习

发布 2022-01-14 11:04:28 阅读 1321

202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名师精选全国优秀试题+解析答案,值得**)

一、【2019届广东汕尾高三1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苦战行①唐】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监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注释;①此诗作于宝应二年(公元763车),时段子璋反,陷遂州、锦州,马巴州将军率军前往平定,苦战身死。②伏波将军指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得将领马援。

1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将军自称是汉代伏波将军的子孙,这实际上是在表达他有报效国家的志向。

b.动乱还未平定国家却失去了勇士,诗人在悲叹的同时,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

c.“临江把臂”写诗人与马将军去年江边分别时的情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达深情。

d.“难再得”用语质朴,但表达的却是痛彻灵魂的深情,这样的情景不会再有了。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去年离别时天上的孤云至今仍然静静地飘在天空,此时只有我一个人在望着那片孤云,不禁泪洒胸前。表达子诗人对为国捐躯的马将军的沉痛怀念之情。

解析】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诗人在悲叹的同时,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解读有误,结合诗歌,马将军的死的确让诗人伤心,但并未伤心到对朝廷剿灭叛军失去信心的地步。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含意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结合诗人思想追求及写作背景来归纳。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两句的含意。

最后两句是“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先理解本意,这句话是说去年离别时天上的孤云至今仍然静静地飘在天空,此时只有我一个人在望着那片孤云,忍不住泪洒胸前。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马将军为国捐躯而悲痛怀念的感情。

依据上述分析,考生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二、【2019届黑龙江哈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①陆游。

七月十六日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②高兴亭:

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描绘了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雄浑画面。

b.词人借景抒情,角声、烽火为下文登高酹酒抒发诗兴提供了一个意境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c.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词人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感慨,角声之哀、歌声之悲,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

d.这首词紧扣“望”字,词人登高望远,借所见所闻写出内心所感,既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

答案】14.c15.①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山河沦丧的悲愤.收复长安的渴望。②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登高酹酒,抒发诗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③下片写诗人遥望长安,想象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性利归来,抒发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渴望。

解析】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手法的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内容、人物形象形象、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背景、注释,细读本诗,对照选项逐个分析,本题c项,“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分析错误,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

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悲歌去筑,凭高酧酒,此兴悠哉”,表达的是慷慨悲壮之情。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求考生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

”考生答题时应先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情感”的答题模式,本诗上片“秋到边城角声哀”,融情入景,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悲歌去筑,凭高酧酒,此兴悠哉” 抒发诗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

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抒发了作者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

点睛】诗歌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高中古诗词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三、【2019届吉林凌源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彩胜①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②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15.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c15.词的最后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赏析有误。“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两句,根据注释,意思应为带着仪仗,骑着马,在马蹄声中赏灯的兴趣因为年老而变淡。故选c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分析诗句作用。本题要求分析词的最后两句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等角度进行。词的最后两句“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内容上,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结构上,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

表达情感上,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整体上,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看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考生对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判断出来。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具体分析。

四、【2019届湖北省武汉外国语高三下3月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游赏心亭①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e.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15.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de

15.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

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解析】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错误。“当日黄旗王气昏”,“黄旗紫盖”,是帝王气象,“王气”,旧指王朝的运数。

“黄旗王气昏”,犹言陈王朝寿终正寝。听到玉树歌,人们不禁想起陈朝覆灭的历史悲剧。这亡国的悲歌,可说是晓悟后人莫蹈覆辙的警钟。

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e项,“乐观豁达”表述错误。“对芳樽”照应前文的“醉眼”,表明感慨之深,只得借酒消愁,无乐观豁达的精神。

故选de。

202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模拟练习

作者 曹保顺。中学语文 学生版 2008年第12期。导语 从近两年的高考命题来看,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将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试题的考查点之间不但有内在逻辑联系,而且彼此间有层进关系。也就是说,如果题目有两问的话,前一问的解答往往是后一问解答的前提或基础,后一问的解答也往往是前一问解答的跃进或深入...

2023年高考诗歌鉴赏

诗歌教学 从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 二 一 考纲对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要求。语文科高考 考试大纲 对古典诗歌的考查定位为 鉴赏 规定了考试的两个目标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方面。前者是从怎么写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手段 后者从写什么的...

2023年高考诗歌鉴赏

四 读懂景物。景物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读景物,要善于读出景中之情。而景与情之间其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移情入景 触景生情 借景物反衬感情等。如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 年辽宁卷 其中一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