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特点,掌握鉴赏步骤和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阅读】鉴赏事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是被诗人人格化的描写对象(如松、梅、竹等)。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物象的描写来曲折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所以多为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这类诗歌需要注意1:
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深入其里,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体悟诗人所托之情和所言之志(要联系是人的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
1. 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闻雁思归。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 明确意象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抒情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以闹景衬静境,如“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如“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如“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8)以景衬情。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相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
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
3.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如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潮水”,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失落。
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是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图画。
“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孤苦,是以景衬情。
设题类型】:
1 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例题分析】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虞世南。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解析: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对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答案: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
《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例2】(200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答案: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1刘一止: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2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曹组①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①曹组:字元庞,北宋后期词人。早年屡试不中,至宜和三年中进士。
这首咏物词勾勒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兰花形象?寄寓了词人的什么情怀?
答。答案] (1)幽兰的形象——生于幽径,淡雅清绝,因芳馨无人领略而寂寞自守,其幽香可以让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寄寓了词人对其高洁芬芳节操的崇敬,抒写出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鉴赏思路】:
1)、读诗,诠释出诗句的字面意义;(关注有效信息:诗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妙处。
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诗的前两句写紫牡丹的盛开,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豪贵争赏”,因而是侧面描写。三、四句由“别”引入白牡丹的形象,另外要结合诗歌的主旨。
答案] 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写紫牡丹之盛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
年高考语文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2019 2020年高考语文鉴赏诗歌形象教案。一 常见的考点1 诗歌的形象2 诗歌的语言3 诗歌的表达技巧。4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二 鉴赏诗歌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谈谈你对诗中 凤凰 形象的理解。6分 20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202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要点。1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4 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5 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 意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 寄寓作者的生活理...
优质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版
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 咏物诗 教案 附参 知识梳理 知识积累 高考方向略。见学案。规律探寻。一 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 概括事物的特征 形态 色泽 所处环境 精神品格 2 体会所言之 志 思想 感情 志向 愿望等 3 分析表达技巧 比喻 象征 拟人 对比 侧面烘托 1 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