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班级汉语言文学学号 201002010453 姓名曾迪分数。
一、试分析以下二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30分)
清人田雯(1635~1704)《古欢堂集》卷二十五《鹿沙诗集序》曰:“余尝谓,学诗者宜分体取法乎前人,五言古体必根柢于汉魏,……至于歌行,惟唐之杜、韩,宋之欧、王、苏、陆。……学诗者何分唐宋?
总之,以匠心求工,为风雅之归而已。”
清康熙六十年(1721)刊成的陶煊、张璨《国朝诗的·凡例》云:“近日竞谭宋人,几于祖大苏而宗范陆。学唐者,又从而排击之。
……不知苏、陆诸公,亦俎豆三唐,特才分不同,风气各别耳。使学者各就其性之所近,以神明乎古人,则皆可以登作者之堂。”
答:此二者观点皆是缘于清代的唐宋诗派之争,两个观点都意在反对唐诗、宋诗的派别之争,其指出好的诗歌不在于其模仿的形式,不在于其沿袭的风骨,只要其诗意独特,词句通达,皆为上品佳作。自南宋以来,唐宋诗之争,是中国诗坛延续不断的重要现象,清代则是唐宋诗之争发展最为复杂激烈的时期。
研究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是了解清代诗歌发展史所不可回避的课题。甚至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清代诗歌发展史,就是唐宋诗之争的流变史。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把握。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但是关于唐宋诗孰劣孰优的问题,历来见仁见智。
一个事物的成败好坏不能以它数量的多与少做评判,但它确实证明了它曾经繁盛的历史。人们推崇唐诗是对的,但因此而忘记或者贬低宋诗则有背历史。因为经历过唐诗的鼎盛之后,宋诗在继承时,另辟蹊径,从唐朝的感性过渡到理性,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解读文学。
在我国诗歌史上,宋代虽然盛行词体,但诗体并没有因为朝代的变迁而消迹。史料表明,在宋人的心中,诗比词有更崇高的地位。
二、试赏析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本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试举出几首与此诗手法相似的诗词。
(30分)
答:本首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使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载”之物,显得“离恨”具有沉重的分量,压在人的心头。给人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仿佛自己就站在画船之上感伤着与友人的别离,随着江水慢慢远去。
与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周邦彦《尉迟杯》词云:“坞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
”李清照《武陵春》词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两个例子都是用船去载愁,与本诗如出一辙。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些词句显见地都是受了本诗的影响写出的。
这是首诗味隽永,意境优美,情致深婉的佳作。送别诗的风流早已被唐人占尽,但这一首确实是可以和唐人比美。该诗抒写离情别恨。
“亭亭”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刘禹锡《杨柳枝词》其八说:
“长安陌上无穷柳,惟有垂杨管别离”。因此,本诗第一句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我们可以想见,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作最后一刻的流连。
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
三四句是说,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无情的画船带着行人离去了,将越走越远,满载着离恨去遥远的江南。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真是无理而妙。“不管”两个字,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末句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
三、对下列材料,首先进行繁简转换,其次句读点断,最后详细分析此文的观点,或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诗歌理论的话题进行阐述。(40分)
答:原文:风雅颂之后有楚辞,楚辞后有乐府,沿而为十九首,侈而为六朝风会。
递迁非缘人力,然考其源流则一而已矣。唐用诗赋设科取士,声律格调爰集大成,宋诗人变化于矩矱之中,舒写性情,牢龙物态脱去唐人面目,而抨弹者奉嘉隆间三四矩。公之议论直谓宋人无诗苍古也,而以为邨野典雅也,而以为椎鲁豪雄也,而以为鹿犷索垢指瘢。
不遗余力矫其弊者又甚,而流为打油钉铰之体。呜呼!岂知宋诗皆滥觞于唐人哉,如晏元献钱文僖杨大年刘子议诸公,则学李义山王黄州,欧阳文忠精深雄浑,始变宋初诗格而一则学白乐天,一则学韩退之梅圣俞,则出于王又丞郭功父,则出于李供奉。
学王建者有王禹玉,学陈子昂者有朱紫阳。又若王介甫之峭厉,苏子美之超横,陈去非之宏壮,陈无己之雄肆,苏长公之门有晁秦张王之徒,黄涪翁之派有三洪二谢。陈潘汪李之辈,俱宗仰浣花草堂,或得其神髓,或得其皮骨,而原本未尝不同。
杨范陆绝类,元和永嘉四灵格,近晚唐,晞发奇奥得长吉风流,月泉吟社寒瘦如郊岛。以两宋较诸三唐,宫商可以叶其音也,声病可以按其律也,正变可以稽其体也。譬诸伶伦之典雅,乐錞于方响,皆合钧韶仙灵之炼神丹,金碧元黄都归垆鞲,使必拘拘然形貌之惟肖,万喙同声,千篇一律,亦何异捧西施之心而抵优孟之掌哉。
汪先生不弃梼昧,邀余商订宋诗,故推陈其源流如此,非敢援唐以如于宋,亦非推宋以附于唐。要使尊宋诗者无过其实,毁宋诗者无损其真而已。如必谓唐宋源流各异,则十九首及六朝未尝以楚辞乐府而废,楚辞乐府亦未尝缘风雅颂而废,奈何独以唐人而废宋诗也。
乾隆三十四年岁,在屠维赤奋若塗月上,浣练水姚埙书于竹雨山房。
观点: 此文所作时值唐宋诗之争,宋诗力拔头筹,作者是拥护宋诗的忠实粉丝,在乾嘉重考证、尚学识的风气下,诗坛对宋人学问化、文人化多有钦赏,故有以此肯定宋诗、辨别宋诗者。此文兼合性情与源流,以辨宋诗之体,为宋诗正名,除了开头以性情论宋诗“脱去唐人面目”之外,更多地从唐宋二者之源流着眼,通过对宋代一系列诗人与唐人关系的辨析,推陈“宋诗皆滥觞于唐人”。
唐源宋流,唐宋异质。随着唐宋诗之争的深入,唐宋诗各自之弊病,诗林也渐有体认。若以明嘉、隆讥宋无诗,以宋诗之短掩饰其长,实是以唐废宋,使“真”宋诗湮灭不彰。
因而,“援唐以入于宋”,“推宋以附于唐”,一失之于真,二拘之于偏。若以此来学宋诗,犹如明“七子”摹拟盛唐,形肖神离,也会是优孟衣冠的下场。理性的态度是“尊宋诗者无过其实,毁宋诗者无损其真”。
“正变可以稽体”,唯有如此辨源析流,“真”宋诗才呼之愈出。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新人类,我们对唐宋诗的看法应该是多元化的,是包容融合的,唐诗重情,宋诗擅理,喜欢哪种风格全屏自己的个人爱好,无须争辩太多。我们对诗的看法应当是一种审美,崇拜的感觉,只需用心体悟就好了。
古代诗歌情感考查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见,作者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开头 闻说 二字也表明后边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第一问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
古代诗歌研究课题小结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小结。一 研究目标与方法。一 研究目标。古代诗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广大中学生在面对古代诗歌鉴赏学习时,却总是拒之于千里之外,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涨。教师在教学中也未能很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们学习和热爱古代诗歌的...
古代诗歌试题分析
高二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主观题分析。第1题 第3题。答题情况 前三题的均分14.62 满分22分 得分率66.45 不及格率约32.5 分数密集在14 19分 满分仅77人,约0.56 默写题基本能得7分左右。主要是错别字,错字集中在 漾 啄 别字主要是 渡 皓 炼 砌 此外有些学生书写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