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你们最怀念的是什么时候?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能引导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
生1:幼儿园的时候。
生2:小学一年级的时候。
师:是啊,童年时光是难忘的,北京大学教授沙健孙先生也特别怀念童年时光,写下了《难忘的启蒙》
师:(板书)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启蒙?
(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能加深他们对“启蒙”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下了基础。)
生:启蒙就是难忘的老师。
师:启蒙是老师,这样说合理吗?(学生摇头笑了)
生: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教给你的知识就是启蒙。
师:有点意思。
生:幼儿园的老师教给你数学知识就是启蒙。
师:你基本理解了启蒙的意思。
生: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知识,这就是知识。
师:仅仅只是知识吗?
生:老师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启蒙。
师:说得很好。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学生默读,5分钟后,学生读完)
师: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生回答没有)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可以是一小段,也可以是一两句话,练习朗读,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练习朗读,教师巡视,大概4分钟)
(通过默读,学生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还仅仅停留在初始阶段,接下来的朗读环节的设计,能引导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展示?
(一生读“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师: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通顺、流利,声音响亮。
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读通顺、流利是很不错的,但还不是最好的,你认为要怎样读才是最好的?
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注意轻重音、语气、语调。
师:说得很对,你来试试怎么样?(生读,较前一个有了进步)
师:有进步了,很好,(示意第一个读的学生),再来试试好吗?(生读,有进步)
师:很好,你看,用心琢磨一番,读出来的感觉就不同。哪一位同学再来读?(一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能不能把最后一句话读一遍?(生读)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认为读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加重语气,表示非常肯定。
师:说得真好,你再读一遍。再请一位同学读。
(一生读“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深奥,很难理解。
师:你很有思考精神,没关系,多读几遍,还是不理解,再和老师**。哪位同学再来读?
(生读“当我知道日本侵略者是怎样残忍地虐杀中国的爱国者的时候,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师:你读得很好,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读的吗?
生:我是怀着敬佩的心情来读的。
师:真棒,读书就是要把自己投入进去,感情自然就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怀着敬佩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能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情况做出客观而且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师:时间有限,我们不能让每个同学都来展示,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的疑问。(生默读,大概4分钟)
(这个环节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思路,从而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走进文本。)
师:伟大的研究成果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为什么老师们对“我”很严格,上日语课时又不管我们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留着待会解决。
生:我不理解作者最后说的那句话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比较深奥,多读几遍课文,相信你会读懂的。
生:“我” 为什么要走上启蒙老师走过的路呢?
师:这个问题不难,你再思考思考。
生: “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这句话我不是很理解。
生:“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不理解。
(当学生读出问题之后,教师不是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很巧妙地将教学引入下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在自己的理解、感悟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师: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老师也提两个问题好吗?
(幻灯出示: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怎样的品质?
有同学说,课文题目改为《难忘的老师》更好,你认为呢?)
(学生思考,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交流?
生:课文讲了三件事,表现了老师的勇敢、爱国、严格。
师:能不能说具体一点,哪三件事?分别表现老师什么品质?
生:“抗日讲演”、“批评”(师:两次批评)、“上日语课”,从“抗日讲演”表现了老师的勇敢爱国,“两次批评”表现了老师的严格,“上日语课”表现老师爱国。
师:说得很好,你读得很认真,谁来补充补充?(生沉默)
师:看来同学们意见一致。大家想象一下,举行讲演比赛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生:老师们可能会被砍头。
师:为什么?
生:因为现在是沦陷时期,日本鬼子在中国残忍地虐杀中国爱国者,而且学校离日本兵炮楼很近,随时都有可能被发现。
师:说得好。日本侵略者是**的,无数的中国爱国者受到日本侵略者残忍的虐杀。大家看**(幻灯出示日本侵略者**中国同胞**)既然有生命危险,为什么还要举行抗日演讲呢?
(**的出示,对学生的心灵是一次震撼,同时也更能让学生体味到老师的伟大的爱国之情。)
生:是为了在孩子们心里埋下爱国的种子。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生:为了在孩子们心灵埋下爱国的种子,老师们把生命置之度外。
师:由此可见老师们是多么爱国、勇敢。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老师对 “我”的学习是非常严格的,为什么上日语课时,又特别宽容呢?
生:日本鬼子侵略我们,还要我们学习他们的语言,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师:这是一种文化的侵略。
生:老师们就是不希望我们学习日语,所以对“我们“就是逃课也非常宽容。
师:侵略者想强迫我们学外语,把中国孩子变成他们统治下的驯服工具,老师们是强烈抵制的,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师:现在同学们能理解这句话吗?(幻灯出示“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
生:老师们对我们学习是严格的,但对于日语课时逃课却是宽容的,这表现了老师们的爱国。
生:表现了老师们希望我们也爱国,不要受到日本鬼子的文化侵略。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都经过认真思考,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真棒。
师:课题为什么不叫《难忘的老师》呢?你认为哪个更好?谁来说说。
(这个问题的设计比较巧妙。它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深思,又能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有更进一步领悟。)
生:我认为《难忘的启蒙》更好,因为启蒙表示教育,课文的重点是写老师对我们的教育。
生:课文重点表现出来的是老师的品质,对“我”今后人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难忘的启蒙》好。
生:《难忘的启蒙》更能突出老师的教育,更能寄托作者的思念。
生:《难忘的老师》看上去,好象就只是写老师,而《难忘的启蒙》则不但写了老师,还写了“我”,更全面。
生:《难忘的启蒙》更恰合文章的主题。
生:课文主要是讲老师怎么样教我们做人的,所以用《难忘的启蒙》好。
生:用《难忘的启蒙》,肯定会联系到老师,而如果用《难忘的老师》就不一定会使人联想起启蒙了,所以,还是用“启蒙”全面一点。
生:《难忘的启蒙》不但写了老师,还写了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更全面。
生:用《难忘的老师》,只是在回忆他的老师而已,用《难忘的启蒙》还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品格很敬佩。
师:正是因为老师的启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使“我”终生难忘,所以作者说:“既然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现在理解了这句话吗?
生:老师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给“我”深刻的影响,“我”相信,“我”对学生的教育也会像老师对“我”的教育一样的。
师:说得很好。
师:说说你的启蒙老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作为本课的拓展,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生1:读三年级时,我们班评上了五星级文明班,学校发了100元奖金,黄老师把这100元都拿出来,买东西给全班同学吃,她还自己贴了钱呢。黄老师真关心我们。
生:以前我的书写都是龙飞凤舞的,庄老师发现了,他让我每天练习书法,还认真指点我,使我的书写工整了,我很感激庄老师。
生2:记得四年级一次测试,有道题把我难住了,趁老师不注意时,我偷偷向同桌的试卷看了一眼,这事给老师知道了,他跟我谈了很多的话,许多话我已经淡忘了,但有一句却深深刻进我脑海里,他说:“学习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不能不懂装懂。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弄虚作假了。
(生3等略)
师:我也真诚希望,老师们在点点滴滴的教育,在你们的心灵生根发芽,成为你们难忘的启蒙。
(教师的结语简明而且富有启发性。)
《难忘的启蒙》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你们最怀念的是什么时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能引导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生1 幼儿园的时候。生2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师 是啊,童年时光是难忘的,北京大学教授沙健孙先生也特别怀念童年时光,写下了 难忘的启蒙 师 板书 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启蒙?让学生结合实际...
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
难忘的启蒙。2.学习运用典型材料表现深刻主题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二 检查预习,梳理事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空白处写出来。抗日演讲 两次挨批 逃日语课 三 再读课文,感悟精神。请快速默读课文2 8...
《难忘的启蒙》教学教案
难忘的启蒙 教学教案。难忘的启蒙 教学教案。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 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1 星期天回去扫墓,走访了母校,一所普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