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绿色出行。教材呈现了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变化及北京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等数据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不断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应该尽量采用“绿色出行”的方式。该部分统计资料信息很丰富,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和处理信息,充分挖掘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体会到北京市民“绿色出行”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教材还提供了小明一家出行的信息,可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基本情况,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为后面解决第个问题做好铺垫。
第1题,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从量化的角度刻画了汽车尾气污染的严重性。要求一辆汽车一年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数据,也可根据自己在当地调查到的数据。由于这些数都是平均数,因此,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求精确计算。
例如,可把2023年底全国轿车保有量看作5000万辆,大致估算就可以了。
第2题,根据前面的信息先计算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路程为15 km,他一年仅上下班行驶的路程为7350 km,小车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176 kg。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价三种出行方式各有什么利弊。
第3题,先计算出小明的妈妈从家到单位的路程也是15 km。通过比较三种出行方式,可以看出小明爸爸开车上班既费时又不环保。而小明每天步行上下学,是最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
第4题,应突出实践性。教学时,要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及爸爸、妈妈每天出行使用的交通方式。可先设计一张调查表,再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的调查活动。
在每个人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再把数据汇总,看看全班的家庭采用的出行方式是否够环保,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把“绿色出行”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去。
教师可通过“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绿色出行的好处,增强环保观念。同时,还介绍了同比和环比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含义。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多**课件。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2023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2023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绿色出行人人有责
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但是,只有家人健康,这个家才会温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一般人们出行都用汽车,车多了,排放尾气也就多了,使用汽油等不环保的事情随之而来。为了改变这种象,微笑自行车小黄人等共享单车出现了。只要人人都办一张卡,就可以凭此卡,在某个站点取车,用它骑到你要去的地方,用完车须到某个站点还车...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绿色出行 的 主题生成课。教学设计。一 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 3分钟 1.创设情景 马路录像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 放学,外出活动 购物,发现马路上的交通情况如何?2 老师也发现马路上有的时候,有的地方交通很混乱,请看录像。板书 塞车 二 生成主题 15分钟 1 同学们看到马路的塞车现象,你想了解...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
一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 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 放学,外出活动 购物,发现道路上的交通情况如何?二 引入新课 新知。1 同学们看到马路的塞车现象,你想了解些什么?有什么疑问?或想研究什么?2.学生提问题,师板书,提醒同学认真听,问题重复的就不要再提。注意要有价值,可行的。3 同学们真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