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诗歌鉴赏方**。
第二节: 诗歌名作鉴析。
小结。思考题。
第1节:诗歌鉴赏方**。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如果追溯到《诗经》,中国的诗歌艺术经历了从《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有两年多年历史。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都可以称为“一代之文学”,它们既是文化瑰宝,也是鉴赏的资源。
一、诗歌鉴赏方法概说。
在周啸天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一书中,他将诗词鉴赏的方法归纳为七个方面:
一、识字——诗词语汇的知识。
二、知人——对于作家的了解。
三、论世——必要的历史知识。
四、诗法——基本的诗学常识。
五、会意——相应的生活体验。
六、吟咏——因声求气的咏味。
七、比较——大量的赏析实践。
这七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识字、诗法、吟咏——文字声音表象层。
知人、论世——历史内容层。
会意——象征意蕴层。
比较——作品整体与环境的关系。
就读者的审美心理要素而言,这“七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识字、知人、论世、诗法、比较与吟咏、会意。
二、诗歌鉴赏方法分论。
其一:识字。
(一)无一字无来处。
“识字”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和第一个环节,这里的“识字”,不仅是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了解文字背后的特定含义,如下所示:
“刘郎”和“红雨”指什么?
“章台”和“灞桥”指什么?
“玉箸双垂”指什么?
“绿云缭绕”指什么?
“千门万户”指什么?
“朝朝暮暮”指什么?
“浮云”指什么?
“春(芳草)草”指什么?
“秋风”指什么?
“归雁”指什么?
可见,诗歌中“无一字无来处”,这种“妆点字面”作为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可以把诗歌用典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语典,即就语言形式而言,是前人运用过的;另一种是事典,即出处与某一故事有关。
用典可以引发定向联想,丰富诗意感受,如: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 《山中留客》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二)古今言殊。
诗歌的词汇经过漫长发展,出现了“古今言殊,四方谈异”的现象,望文生义会导致隔膜和误解产生,如下: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李商隐《重有感》
其二:知人。
识字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偏向于形式的把握和形象的感受。接着,就是内容的理解和意蕴的探求。要进一步理解内容,知人论世的不可或缺的。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就中国文论而言,孟子最早提出了“知人论世”说,在此,我们将其析为二事来讲。
所谓“知人”,要对艺术家生平、作品及影响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
不知其人,会对诗歌鉴赏产生什么影响?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 《赠李白》
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评价道:
眠何必共被?行何必携手?此殆言己(杜甫)无日无夜不教侯(李白)作诗。读他日“重与细论”之句,盖先生之教之,不信然哉!
读“飞扬跋扈”之句,辜负“入门高兴”、“侍立小童”二语不少。先生不惜苦口,再三教戒,见前辈交道如此之厚也。
可见,不知人是难以很好鉴赏的。
要知人,就要对哪些方面有有所了解呢?
简单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思想的立场;现实生活的态度;文艺审美的倾向;从政的事务能力。
只有对诗人了解的越全面细致,对诗歌的鉴赏才会越深入隽永,如下: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诗人学陶者甚多,成绩显著者莫若王维,他耽好自然,笃爱情亲的一面也颇近渊明。但他特别不能理解《乞食》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 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贫士叨扰知己,图一醉饱,诗人毫不讳言,本色率真,也正见其宁乞食“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可贵。
王维不能理会,批评道:“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这一轻率的讥议,使后来读者很不舒服。
黄文焕在《陶诗析义》中解道:“愧非韩才,时代将易,英雄无聊。……淮阴能辅汉灭项,乃能报漂母,不然竟漂之恩,亦何由报哉!板荡陆沉之叹,寄托于此。”
其三:论世。
所谓“论世”,指在更广泛意义上了解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以便设身处地地触摸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歌中描述的空白。
(一)文变染乎世情。
我国诗文评论,向来对历史、时代的把握十分重视,对不同时代的文风有不同的概括,如“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江左宫商”,“盛唐气象”等。 如: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聘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曹植《薤露行》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
(二)年代-地理-制度-风俗。
年代是个时间概念,地理是个空间概念,由此两者,所有历史事实可以在四维空间中一一展现,也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出现四个地名: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它们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理解全诗的关键。
程千帆认为不同时代或者距离遥远的地名出现在同一首诗中,“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 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将士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
理解制度对诗歌鉴赏大有裨益,如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弄清与诗意有关的风俗习惯,对赏诗大有助益,如刘长卿的《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三)以史证诗。
诗歌不同于纪实,故严格的“以史证诗”是行不通的。
但我国确有很多缘事而发的诗歌,如《七步诗》。而咏史诗、怀古类专题,都与史实相关。所以,“以史证诗”不失为论世说诗的方法之一。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陈子昂的 《感遇》
诗中包含两个历史故事,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以史证诗 ,可谓得其情实。
其四:诗法。
赏析诗歌最好能有一点写作诗歌的经验或者教训,如果完全没有写作经验,应该略懂一些诗歌创作方法。
(一)佳句法如何。
整体而言,诗歌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系统的违反,具有突出的反常规特点。
其一:省略。
诗歌会将一些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 等省略,还可以以省略动词,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其二:颠倒与拆散。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曹操《短歌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其三:搭配背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诗歌艺术手法归纳大全
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 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 写作技巧 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 篇章结构 语言特色等。一 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虚实 动静 议论 抒情等。1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 发展 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 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
民歌艺术节实施方案
为纪念x同志 在x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75周年,迎接党的x大胜利召开,弘扬x民歌艺术,推动民间文化对外交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市 决定举办首届x5 23民歌艺术节,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 指导思想。以x大和x届x中 x中 x中 x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纪...
大地放歌艺术节主持词
女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来宾 男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合 大家,晚上好!女 在这个草木葱茏 夏花绚烂的美丽时节,男 在这个高朋满座 热情洋溢的激动时刻,女 我们又迎来了农民朋友们自己的文化盛会。男 镇党委 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 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新要求,积极开展 一团三节十广场 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强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