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意象读诗歌

发布 2021-08-21 22:31:28 阅读 9673

高中语文教材和《读本》都编选了大量的诗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恐怕正是试图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语文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以及最近两年又恢复的名句填空,都说明了国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这就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既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审美能力,又通过优质的诗歌进一步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优化学生的人文品质,达到培养人、陶冶人、造就人的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本文试图从对诗歌意象的研究和平时教学的结合入手,找出一条学习诗歌的有效途径。一、捕捉诗歌的灵魂——意象和意境诗歌的学习过程是一次审美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实现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便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它是人类主体思考、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有了“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于是便有了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恬然;有了“月”和“江”的组合,于是才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如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蕴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将与朋友的惜别之情表达得深挚而浓郁。

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解读诗歌的钥匙——研究意象、把握意境。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才会有深挚的审美情感。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熟悉诗歌常见的表现技法,不仅要注意对诗歌意境的体味,更要注意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这样诗歌教学才能做到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收到预期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一)初步品味诗歌意象。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先从文本人手,让学生先熟读课文中的诗歌,标出每一首诗歌(包括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在笔记本上把这些意象分类:水、花、鸟、色彩、地名、月亮等,并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每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分析,这就使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我们再让学生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通过比较,把握意象中包含的深刻意蕴,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境中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思想倾向。

接下来,我们又引领学生把整个中学阶段学过的诗歌全部整理出来,仍旧按照上面的程序进行梳理,使得学生对诗歌意象组成的意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从更深层面上理解了诗歌的意象。为使学生对诗歌意象有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还要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如填对偶句、找色彩、找出树上的鸟、填数字等,使得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教材中的诗歌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为下一步进行诗歌意象研究做好心理准备。

二)引申分析诗歌意象。

在以上基础上,我们又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把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让他们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和现当代诗歌进行分类学习,并找出每首诗中的意象。对一些大家的诗词,我们更要引领学生从意象人手,从横的方面把诗歌意象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诗人们使用这些意象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纵的方面出发,对每一首诗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做到知人论世。这样纵横结合,把对诗歌的学习引向深入。

然后我们把每一种意象的含义连缀成文,在文字表述中使学生对所学诗歌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三)诗歌意象分析示例。

对意象的分析是很有趣的,在对意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学生会感到有许多收获,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都豁然明朗起来。下面举几个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分析意象的例子。花。

它是古代和现代诗歌永恒的意象,但在诗歌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情感却不尽相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衬托出了他的孤独和封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征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

“感时花溅泪”、“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几许哀愁不尽,河边院中的姹紫嫣红都在轻轻诉说着人世、爱情、生命的感怀。《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衰败之景在眼前,悲凉之叹却深埋心中。

触目而伤怀,盛世不再的忧伤岂独几枝芍药能够说尽?悲泣红药,自品悲苦也。张先在《天仙子》里借小院落花表现伤春之心态,而晏殊亦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之句讲述忧愁的无法排遣。其实,落红纷纷,逝去的不仅是鲜花的娇艳明媚,还有人生的青春岁月。院门深锁着的不仅是落红,还有一颗迟暮之心.心在门内,即闷,闷极无聊,才临老伤春。

五彩缤纷的背后,原来都有着不同的泪水与寂寞。鸟。艾青用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还有“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鹧鸪在古诗词中一直充当着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李白笔下前朝旧事纵然风光,如今却已成明日黄花,只能透过鹧鸪声声抒发那份感伤和凄凉。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被古今文人演绎出“啼血”之说,在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月。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让月亮见证自己是真心求取贤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使李煜不堪回首往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月亮是秦娥思念丈夫的触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月亮又象征了爱情的幸福和永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是李白杜甫笔下思乡的寄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是张九龄相思的载体;“舞低杨柳楼心月”,月亮让晏几道彻夜歌舞;“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借月亮显示忧愁:皎洁的秋月与瑟瑟西风,恰恰透出一种难言的凄凉。

愈是明朗的月亮,愈会勾起无法团圆的哀思。对月长叹又岂止乐天居士一人?柳永的两首词——堪称别离词双璧——《雨霖铃》和《采莲令》均以月亮为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及“月华收,云淡霜天曙”,月影临江,照尽离人泪。惨淡的月色,使心情更为黯然。夜空的明月宛然是凄清的代表,徒使野客添愁。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州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州的哀怨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诗歌意象鉴赏

一 诗歌形象的类型形象 意象 人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 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 人物形象 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 中的形象丰满 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 一个笑容 一个动作 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 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意象归纳

意象 是诗歌中包含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客观形象与主观情感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的事物 一 送别类意象。1 杨柳 杨花 柳絮 柳 和 留 谐音,以折柳表惜别。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采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霖铃 2 春草 芳草比喻离恨 离别的遗憾 例 又送王孙去,萋萋离别...

诗歌意象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鉴赏。教学目标 1 明确意象的概念及作用。2 以意象为切入点来分析诗人情感。教学重难点 以意象为切入点分析诗人的情感。教学课时 1课时。1 诗词大会飞花令。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选手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背诵诗句居多者获胜。不可重复 月酒花。二 链接考试。了解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