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

发布 2021-08-21 19:08:28 阅读 8295

赵湾中学梁荆璞。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我国各朝各代都有着自己的代表文学体裁,早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明清**”之说。

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新教材中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

这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古代诗歌的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讲清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写作动机。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发展是受社会现实所影响、决定的,诗歌也不例外,诗人抒情言志必然是有感而发。如果学生不了解作品的历史土壤,不了解诗人写作的年代和处境,那么他们就难于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某一特定的题材来写,诗中蕴含着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之说是确有必要性的。

蒿里行》是曹操的名篇,是反映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如果不首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年代,战争的起因及形式的转化,学生就难于知道诗歌反映的史实及他对战争的态度,所以要向他们讲清东汉末年的政治及军事形式讲清了史实,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所勾勒的历史画卷,也不难理解作者由史实的记录转向对战争后果的描绘的动机,也能理解他对战争的态度,对战争的憎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理解了这些,该诗教师易讲,学生也易懂。

其次,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主要缘情而发,是抒发感情的。尽管感情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不外表现诗人自我形象及作为诗人环境二者凝然无间的整体,也就是说诗中既有诗人内心的刻画也有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事的客观描绘,二者有机交融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往往是一种有诗情画意的至美的艺术境界。分析诗歌就应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诗中的意境,总体把握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领会诗的意境最重要的是把握主观与客观交融形成的整体形象,按照由景到情,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第一步先让学生对诗中客观景物获得一个总的明晰的感性认识。教师需用形象的语言从声、形、、色、动、静等方面作一一描绘表述,把单个的景物逐步串成一个形象的画面,学生借助于教师的描述引导,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就会获得一个明晰的画面。

第二步;在学生已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之去引导他们领会诗歌所抒之情。分析诗歌不能仅止于景物的描写,“一切景物皆情语也”(王国维),情与景,二者之中以情为主,景为从。故在学生对景物已获得感性认识的情况下,适时分析诗人的感情,看诗人是借景言情、寓情于景抑或是缘情布景,将景与情连接起来,学生就不会停留于表象的认识,相反他们就会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感同身受了。

这样,才进入了欣赏的层面。

再次,分析诗歌还需注意作品中意境的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较多,但是从最早的《诗经》开始,赋、比、兴手法代续沿用下来,成为古代诗歌中运用较多的表现手法。另外,由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夸张手法用的也很多。“赋”是“直书其事”“体物写志”,《诗经》中有部分诗篇如《七月》就属这一类,但一般说来,很少纯粹用赋,一点不穿插比、兴手法的。

“比,以彼物比此物”,因小喻大,含义深厚,但他的运用范围有宽窄之分,有的只在个别词句运用,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一》)仅仅是一个修辞格的问题,有的则是全篇用比,如“食黍”、“食麦”、又“食苗”的贪得无厌的大老鼠的形象贯穿于《硕鼠》的整个作“品之中,诗人借托物手法把大老鼠加以人格化,无情的揭露奴隶主们的残暴本质。“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就以孔雀的顾恋之情引出焦仲卿与刘兰芝的不忍分离。

但比和兴实际上常常并用的,有时甚至难于具体划分,如《关雎》以“关关雎鸠”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与思念,且兴中有比,以雎鸠情意专一比淑女应配君子。“夸张”多是为了突出某一感情,这一手法用的也很多,尤其在浪漫主义诗人那里。屈原在《涉江》中描写其奇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夸张大胆奇特。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山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之雄奇巍峨。这些手法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在分析诗歌时应视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分析。

从所写景物的相互关系来说,诗人有时用陪衬,有时用反衬。杜甫《月夜忆舍弟》“戎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诗中所看的与所听的,互为映衬,互为烘托,写出了边塞秋夜凄凉之景。后者则不同,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句写松林的宁静,后句写泉水淙淙,有静有动,以声衬静,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对比也是反衬。

诗歌景物描写中多运用到陪衬和反衬,分析诗歌时也应注意,以此加深学生对景物的认识和印象。

此外,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感情朗读练习。

古代诗歌一般文字浅显,语言凝炼优美,声律婉转和谐,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感,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感情朗读练习。通过反复朗读,既加强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情的把握,也使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有了较好的感悟,能真正领会到诗的语言美、意境美、节奏和**美。

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

中学 语文 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美的古代诗歌,新 课程标准 也对诗歌教学提出了要求,即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此可见,诗歌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诗意,还要让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意境。要在读中去想象多彩的画面 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理解...

古代诗歌鉴赏之我见

作者 孙亮亮。考试周刊 2013年第103期。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考为了体现学生对诗歌艺术的传承,设置了诗歌阅读鉴赏题,直接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作为阅读题中最高层次的测试,学生不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和鉴赏技巧,是很难得到高分的。下面笔者就语文高考中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谈谈认识...

幼儿诗歌教学之我见

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包括儿歌 儿童诗 古诗 谜语 绕口令 散文诗等。幼儿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 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 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一种,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