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概说

发布 2021-08-21 18:23:28 阅读 3187

读一首古代诗歌,读什么?读感情。同学们知道一句话:

“诗言志。”诗歌是为了表达感情的。在文学作品里,诗歌和**的属性大体是相对而存在的:

**,反映社会生活,客观世界;诗歌,表达个人感情,主观世界。古代优秀诗歌的感情,大多不是直接抒发,而是经由形象表达的。***主席评价唐人诗歌水平高于宋人水平,说过一句很明白的话:

“诗歌贵在形象思维。”孤立的一个形象,很难说表达什么感情,若干形象整合起来,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感情寄托,这就是情境,或者说“境界”。王国维先生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思是,古代诗歌里,一切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表达感情的;同时,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经由形象表达的。王国维先生创立的“境界说”,就是强调景与情的统一,形象与感情的真实及自然,即“真景物”“真性情”,首要是一“真”字。

这些道理,不但要懂得,而且要成为我们阅读古代诗歌的自觉意识,在每一首古代诗歌的阅读中体现出来。

要确切把握诗歌中的形象、感情,以及其间的纽带“情境”,首先要读懂诗歌;或者说,把握住这几个梯次层进的要点,才能读懂诗歌,才算读懂诗歌。怎么读懂诗歌?用谢冕先生的话说,要“泡”。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意象错落,情感丰富——像茶叶一样,不泡是无法品的。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形象,整合诗歌意象;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推断;同时调动联想和想象,在思维里还原诗歌的情境;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一篇散文。

例如2024年全国“课标”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目,给出一首唐人七律,附有四则注释。

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诗题表明写诗的时间、地点和行为。“欲销魂”三字,直抒胸臆,它可以帮助我们笼统明了诗人的感情,更真切的感情还需要整合形象具体理解。“苍山晚”“绿树昏”都是以古喻今,一语三关:

秦王朝当年的“晚昏”,唐王朝当下的“晚昏”,诗人个人际遇的“晚昏”。

把诗歌“泡”开:望着无际的荒原内心极度哀愁,旋绕曲折的泾水傍靠着远处荒村。牛马无人放牧,随意啃啮残存的春草,高原上田地残破,几座古碑很是显眼。

晚云和积雪,山色苍茫一派暮色,荒烟伴残阳,绿树笼罩一片昏暗。旅途漫漫黄沙,走过了好几里路,忧思秦王朝的衰亡,不忍心再回头看那片荒原。

诗歌读懂“泡”开了,回答题目就简单了。要点是:

题目必从“文字”“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而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为目标,解读要确切,回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

考试中,从“文字”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有两点需要简单解释一下。

一、这里说的“文字”,就是诗歌中的“一词一句”。顾随先生阐发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提出“高致说”。所谓“高致”,就是用好的文字,表达真的感情。

我们说的“显性题目”,三个层面都设问,都需要回答;“隐性题目”,就某一个或两个层面提问,需要依次由三个层面思考,只是没有问到的,隐在头脑里,不用全答到试卷上。

例如2024年全国“课标”卷第8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题目问“感情”,但要求“简要分析”。

怎么分析?由“文字”出发,把握“形象、意境”,体会“感情”。这是一道“显性题目”。

例如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歌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题目问“感情”“形象”,没有问“文字”,是一道“隐性题目”,实际“文字”是不可回避的,在第8题中已涉及,只是这里无须答到试卷上而已。

又例如2024年全国卷给了宋代周邦彦的一首词。第12题第⑴小题:“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题中所说“首句”就是“文字”,以此为出发点,题目要求说明“线索”,什么“线索”?“形象”的关联,“感情”的关联。

这是一道“显性题目”。例如第⑵小题“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心情”即“感情”。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怎么分析?从“文字”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这也是一道“显性题目”。

二、关于“参***”。“参***”只是阅卷评分的一种“参考”。有些“参***”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

同学们不应以“参***”为备考的终极目标。对“参***”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自觉意识。“参***”,作为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可以修正,也可能推翻;但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

备考中回答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尽善尽美。道理很简单,在 6月7日的高考考场上,同学们手里并没有“参***”。备考没有时间压力,我们完全可以答得更好;考场上时间紧张,有些损耗,我们也能够最大可能地接近或者超越参***。

例如2024年北京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目(12②)。

示秬秸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这个“参***”,有明显缺失,同学们应该答得更充分、更确切一些:

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

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

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

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

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很显然,备考中的这种努力,不但将使同学们古代诗歌阅读的水平扎实提高,而且也锤炼着我们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一 2014 新课标全国卷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 2题。阮郎归。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 ...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 15题。暑旱苦热 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道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屠 字下得尤为精妙。屠 是杀...

古代诗歌阅读

注 作者一作秦观。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劫 围棋术语。8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六 2015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 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闻说轮台路 连年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