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 1 教案

发布 2021-05-19 10:22:28 阅读 3024

古代诗歌阅读(1)

项目课题教学。

2、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目标。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准备。一、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

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

教学。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

过程。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解题思路和方法。

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修辞。

1、明确诗歌常用修辞方法和定义。

修改与创新。

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1、比喻。

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的比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长亭送别》中“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等都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2、拟人。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长亭送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扬州慢》: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3、夸张。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

物的本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等。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亭送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6、反问。

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7、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

的印象。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8、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9、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等10、排比。

排比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它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数目和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语言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和句子排列起来的表达方式。排比修辞简洁而富有节奏,整齐统一的语句格式,读起来既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整齐美,又增强了语势的作用。

如《哀江南》:“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11、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即“情”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等。12、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它通常是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典引用的恰当,可以增加词的容量,增强词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其中“东篱”就是暗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典;辛弃疾词《永遇乐》: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等13、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二、【高考试题】

1、【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

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3、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参***】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三、总结。一)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考试说明》要求: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

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1、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

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这首诗“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例如2024年高考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2、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具体表现在:(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二)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⑴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局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⑶对偶、排比与对比: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

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2、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详见【知识归纳】)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3、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三)答题思路。

赏析修辞方法: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情感)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③苫:

用草覆盖。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参***】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7分)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

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④掇:

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1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宋)苏轼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参***】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

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5、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答案】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 高三

诗歌是用来抒情言志的。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一 形象分类及鉴赏方法。人有自己的形象,诗也有自己的形象。诗的形象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李白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鉴赏方法 关注人...

力学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

一 单项选择题。1 假设汽车紧急制动后所受的阻力的大小与汽车所受重力的大小差不多,当汽车以20m s的速度行驶时,突然制动,它还能继续滑行的距离约为。a 40mb 20m c 10md 5m 2 在抗洪抢险中,战士驾驶摩托艇救人。假设江岸是平直的,洪水沿江向下游流去,水流速度为v1,摩托艇在静水中的...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由沿循多年的2道主观题调整成 1客观 1主观 的新形式,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但1道5选2的选择题使题型和考点覆盖面都有所扩大。这一变化有助于让高雅难懂的古代诗歌真正地步入 寻常百姓家 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