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四)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四)
微专题二**核心知识再回顾。
一、读一读。
**表达技巧一览表。
表达技巧。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人称。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
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叙述方式。顺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人物描写。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
交代人物,突显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交代时间、地点,提供故事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
情节设置。悬念。
是指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指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指对将要在作品**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叙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在**结尾部分,常常采用突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或者是形**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尾巴。汪曾祺。
人事顾问老黄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工厂里本来没有人事顾问这种奇怪的职务,只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多年人事工作,肚子里有一部活档案;近二年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时常闹一点腰酸腿疼,血压偏高,就自己要求当了顾问,所顾的也还多半是人事方面的问题,因此大家叫他人事顾问。这本是个外号,但是听起来倒像是个正式职称似的。
有关人事工作的会议,只要他能来,他是都来的。来了,有时也发言,有时不发言。他的发言有人爱听,有人不爱听。
他看的杂书很多,爱讲故事。在很严肃的会上有时也讲故事。下面就是他讲的故事之一。
厂里准备把一个姓林的工程师提升为总工程师,领导层意见不一,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已经开了多次会,定不下来。赞成的意见不必说了,反对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一、他家庭出身不好,是资本家;二、社会关系复杂,有海外关系,有个堂兄还在台湾;三、反右时有右派言论;四、众关系不太好,说话有时很尖刻……其中反对最力的是一个姓董的人事科长,此人爱激动,他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是每次都是满脸通红地说:
知识分子!哼!知识分子!
翻来覆去,只是这一句话。
人事顾问听了几次会,没有表态。党委书记说:老黄,你也说两句!
老黄慢条斯理地说:我讲一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人,叫做艾子。艾子有一回坐船,船停在江边。
半夜里,艾子听见江底下一片哭声。仔细一听,是一水族在哭。艾子问:
‘你们哭什么?’水族们说:‘龙王有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杀掉,我们都是有尾巴的,所以在这里哭。
’艾子听了,深表同情。艾子看看,有一只**也在哭,艾子很奇怪,问这**:‘你哭什么呢?
你又没有尾巴!’**说:‘我怕龙王要追查起我当蝌蚪时候的事儿呀!
’1.**中的画线部分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这样写对塑造人物有什么效果?
答。答案画线部分使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手法,简洁明了,笔墨较为集中,抓住了人物形象典型的一面,如身体弱、学识丰、对工作热情等,形象地将之勾勒了出来。
2.**的主人公是老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紧要关头,汪先生却以妙趣横生的笔触写了姓董的人事科长,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意图?
答。答案老黄是一个因身体欠安挂了闲职的领导干部,但其学识丰富,尽职尽责。顾问本是闲差,但在他那里却成了一份责任。
在对待一些重要问题时,敢于用委婉的语言来表示抗争,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满。而董科长是一个思想僵化、工作保守的人,总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又总是涨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如此与老黄的慢条斯理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主人公的形象,甚至在情节上还有一点波澜起伏的味道。
3.著名作家贾平凹称汪曾祺为文狐,这是春秋笔法的一种,指用简省委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用于此处,意在赞美他充满灵性的构思。试结合**的结尾,作一些必要的**。
答。答案 (1)**至此,戛然而止,从形式上看是文章没留尾巴,但这篇《尾巴》本身就是条大尾巴,表达了一种对知识分子命运最深切最实际的。(2)以故事来结尾还有一种婉而多讽的意味,在当今时代,谈尾巴的话题,无疑是可笑的而且是可怕的。
谁希望已经过去的那场风暴再次上演呢?(3)龙本身也是有尾巴的,作为图腾,它是由多种动物特征拼接组合而成的,龙尾实质上取材于狮尾,象征权威。龙王当然不能自己割掉自己的尾巴,很明显地自欺欺人。
(4)读来妙趣横生,形式委婉,但让作品的境界更显戏剧性,思想性更强。
微专题熟读散文核心知识。
散文阅读答题术语。
散文阅读答题术语一览表。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
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合,曲折有致。
句子作用。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联想想象。
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主要效果。
一、读一读。
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主要效果一览表。
表现手法。主要效果。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
抑扬。在发展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富含哲理和暗示性,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白描。不设喻,不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达到寥寥几笔就能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衬托。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渲染。通过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高考备考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五
高考备考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五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五 微专题。语言表达与运用。压缩语段考点知识清单。一 考点解析。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 意思明了的短语段。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
高考备考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三
高考备考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三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三 微专题写准名篇名句中的关键字。温馨寄语 在目前高考得1分,压倒一军的严峻形势下,汉字书写显得多么重要!况且,阅卷老师很看重汉字书写,那些在其他题目 现的错别字 病句恐怕会造成新的隐性失分。所以,在考前最...
高考备考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二
高考备考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二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微专题。古代诗歌核心知识再回顾。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 读一读。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修辞手法。说明。示例。赏析。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望洞庭 刘禹锡 遥望...